吴仁宝 :中国农民的骄傲
吴仁宝,男,汉族,1928年出生,1954年入党,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历任村书记、乡长、县委书记等职。现任江苏省政协常委,华西村党委常委兼总办主任,华西集团副董事长、副总经理。 长江之南,太湖之北,这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曾经是吴文化的发源地、近代民族工商业和当代乡镇企业的发祥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诞生过多少可圈可点的人物。从上世纪后期到本世纪初,华西村和华西村的带头人吴仁宝的故事不胫而走,为人们传颂,令人们向往。 提起华西村,人们就自然会想到吴仁宝。这位中国农村的风云人物,在担任村书记的40多年生涯中,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把造福人民作为毕生追求,凭着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拼搏精神,独特的发展思路,高尚的人格力量,率领华西人民高举旗帜,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使华西村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贫困落后走向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共同富裕,被誉为“天下第一村”,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永不褪色的一面旗帜,创造出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奇迹。吴仁宝作为当代中国农民的杰出代表,先后当选十届、十一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荣获“中国首届十大扶贫状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等数十项荣誉称号。华西村和吴仁宝的先进事迹有着广泛的影响,受到了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赞。国内外数百家媒体对华西村和吴仁宝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吴仁宝不仅是无锡人民、江苏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农民的骄傲。 吴仁宝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他坚信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把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艰苦创业、真抓实干、造福于民的实际行动,使华西村长盛不衰,从一穷二白走向共同富裕。 吴仁宝是土生土长的华西农民,虽出生在江南沃土,可是在饥寒交迫的旧社会,饱经忧患和磨难,对贫困生活有着切肤之痛。解放后,吴仁宝与其他贫穷的农民一样有了土地,生活有了着落。满怀对党、对新中国的深厚感情,他坚信,共产党为天下百姓谋幸福,社会主义一定能够富华西。 1954年10月,吴仁宝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一刻起,他就立志要刨掉穷根栽富苗,让全村人都富裕起来。发展集体经济,改变华西的落后面貌,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成了吴仁宝人生奋斗的主旋律。 1961年,华西建村,吴仁宝担任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从此,他走上了率领村民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不平凡征程。为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他与村民一起,研究制定了华西村的15年发展蓝图,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率领群众起早贪黑,冒严寒、战酷暑,肩扛手推,白天搞田间管理,晚上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华西环境。只花了7年时间,硬是用人工重造了华西村地貌,实现了亩产一吨粮,建成了一个农业的样板村。1972年,全村200户村民都住进了新盖的瓦房。华西村迈出了共同致富的第一步。那时的华西村已经名闻遐迩。 但吴仁宝和华西人不满足于“战天斗地、重新安排山河”的成就,他们的目光放得更远。“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吴仁宝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单一的农业很难使村民真正富裕起来,必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力发展农村工业。为此,他运筹帷幄,呕心沥血,百折不挠,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冒着风险、排除干扰,创办了小五金厂,开了苏南发展乡镇工业的风气之先。到改革开放前夕,华西村的工业有了长足发展,1978年,华西的工业产值已达到69万元,银行存款100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吴仁宝带领干部群众坚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指针,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展开了华西村第二轮艰苦创业。1985年,华西村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吴仁宝提出了“苦战三年,实现三化三园亿元村”(“三化”是,绿化、美化、净化;“三园”是,远看华西是林园,近看华西是公园,细看华西是农民生活在幸福的乐园)的新目标。对此,有人怀疑,有人畏难。这年的8月19日,是华西村村民难忘的日子。吴仁宝带着村里100多名农民兄弟,来到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庄严宣誓:“苍天在上、大地作证,我华西村100多名农民代表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决心苦战3年,目标1亿……”为了实现目标,吴仁宝和华西村民下定了背水一战的决心! 在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村民以“困难压不倒、表扬夸不倒、威胁吓不倒”的精神和勇气,共同铸就了“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从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并靠这种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一个个新的目标奋进。 “有条件不发展没道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真道理。” 吴仁宝有着强烈的政治敏感性和市场经济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公布后,吴仁宝以一个农民企业家的超常思维判断,全国经济要大发展。他敏锐觉察到,华西村大发展的机会来了。第二天凌晨2点,他再也睡不着了,他请总机通知村党委委员、正副村长和各厂厂长到会议室开会。他在会议上分析了面临的机遇,提出华西村要加快发展,进行新一轮创业,并做出了动员一切资金,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定。这次集结资金、抢抓机遇,为华西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有人说“吴仁宝真神,一个会议就赚了上千万!” 吴仁宝高瞻远瞩、以过人的胆识驾驭华西经济发展。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共筹资2.9亿元。进入新世纪后,他根据“现有企业为基础,技改延伸找出路”的思路,在2000—2001年间,先后投资8亿元,做强华西的纺织、冶金和三产。2002年,总投资12亿元的化纤、炼钢项目同时启动……华西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现在,华西村已形成钢铁、纺织、旅游三大产业,华西集团拥有固定资产62.77多亿元,成为拥有八家公司、1000多个产品的国家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在全国1000家大型企业中名列第100位。企业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2004年,全村共实现国税开票销售260.31亿元。 “下千日之功,拿下一千亿”,把华西的“三农”变成“三化”(农村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如今,新三年的奋斗目标又展现在华西人面前,这是老书记吴仁宝制订的蓝图,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新书记吴协恩接过吴仁宝的班,带领华西人又开始了新的创业征程。 吴仁宝带领华西人民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创业,使当初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如今的华西村,农业小村变成了工业强村,农民变成了工人,乡村变成了城镇。华西金塔下的每户家庭都拥有400—600平方米的别墅,100万—1000万的存款,1—3辆轿车。千百年来,城乡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华西村变得无影无踪,相反,华西这样的农村已非一般城镇可以比拟了,华西人的生活更让城里人感到羡慕。美丽的华西村成了每年百余万中外游客向往观光的地方。吴仁宝每当想起华西村和他自己的成长历程时,常常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共产党,我吴仁宝只能从放牛娃变成放牛翁,没有党的好政策,华西村也不可能发生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热爱共产党,一辈子心向党,一辈子跟党走,决不含糊。” “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华西村过上富裕生活后,吴仁宝怀着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感激之情,带领华西人民,先富帮后富,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他反复要求村民做到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1994年2月,他从国家召开的“87”扶贫政策计划会议上获知,全国还有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国务院决定通过东西合作方式帮助这部分人。对此,他久久不能平静。华西是从贫困过来的,贫困的人是我们的亲人。回到华西后,他立即召开村党委会,会议决定,华西村要用7年时间,采取东西合作的方式,帮助中西部贫困地区10万人脱贫,1万人奔小康。从1995年5月开始,华西村把共同富裕之路向全国各地延伸。吴仁宝认为,“扶贫先扶人,扶贫先扶志。”一个帮助中西部地区智力扶贫的工程在华西拉开了序幕。华西先后投资近千万元,帮助中西部地区20多个省、市、自治区培训县、镇、村基层干部1万多名。培训班就像一架播种机,把致富农民的火种撒向了中西部地区。许多学员学成回去后,开工厂、建市场、兴三产,搞得热气腾腾。智力扶贫带动了10万多人脱贫致富,更主要的是使华西人的创业精神四面开花。这是全面开花式的扶贫,还有重点扶植式的帮困—— 1995年6月下旬,吴仁宝带着村党委副书记一行,千里迢迢,到宁夏、甘肃等地考察。他进村入户,细细询问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情况。西北乡亲们的贫苦窘境,紧紧揪住了他的心。他提出的在宁夏建立“华西村”的想法得到了当地领导的大力支持。经过5年多时间的努力,宁夏华西村迁入近800户,新建住房200多间,开发荒地6000余亩,呈现一派兴旺景象。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称赞吴仁宝的这一做法,是我国扶贫史上的一个创举。此后,吴仁宝又在黑龙江肇东市五站镇建立了“黑龙江华西村”,经过3年的努力,原先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现已超过4000元。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目睹了华西人带领这里的村民开荒、深翻土地的动人情景,忍不住连声赞叹“好一个华西精神!” 吴仁宝千里结远亲,可没忘了周围的近邻。 2001年6月以来,吴仁宝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建设大华西的新举措,将周边16个村纳入华西共同发展。如今,华西的面积已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1533人扩大到30340人。“一分五统”后的大华西,路变、河变、桥变、房变、人变。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就业促勤劳,小康步步高”。青年人得到了就业,老年人按月领取保养金。数千户周边村村民高高兴兴地迁进了华西村为他们新建的别墅和公寓房。2001年—2004年,华西村为周边村村民发放保养金、粮食补贴及其他费用5849.24万元,为周边村支付修桥筑路、福利等8项费用7400多万元。村民人人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干部增强了信心。在大华西建设中,面对众多的拆迁农户,吴仁宝坚持做到让拆迁户“拆进”,而不是“拆出”,维护了村民的利益。因此,无论是建房筑路,还是移坟迁墓,周边村的老百姓无一怨言,一呼百应。2004年9月24日的新华社电讯通稿以《华西村——共同富裕的典范》为题,称赞华西村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村”。以吴仁宝为代表的华西共产党人,以实际行动履行入党誓言,是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党性原则的最好印证。 吴仁宝有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先进理念,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与因地制宜发展华西的创造性高度统一,使华西村敢为人先,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熟悉吴仁宝的人都说,他是一个讲实话、做实事、求实效的人。吴仁宝对实事求是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他说:“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大难化小难,小难变不难。”四十多年来,他带领华西村的干部群众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本村实际出发,用科学的态度、独特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引导华西的改革和发展,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路子,这也是华西村永葆青春和活力的奥妙所在。 “吃透两头”、“两头一致”。这是吴仁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独特理念。他认为,作为基层领导,要创造性开展工作,就要吃透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两头吃不透,就会吃夹生饭。同时,要一手抓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同各级组织保持一致,一手抓同人民群众保持一致。1998年4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华西时,对吴仁宝“吃透两头”、“两头一致”的理念十分赞赏,连声说“好!好!好!”。四十多年来,他坚持不懈地追求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华西村的实际情况和群众利益三者的完美统一。在执行上级精神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对于有条件做的,就领先做;对于暂没有条件领先做的,就争取今后领先,使华西村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有勇有谋才能总揽全局,游刃有余。吴仁宝正是这样,他不但敢于实事求是,提出创新的思路,而且善于把创新的思路变成发展的举措,表现出了共产党员敢为人先、敢于超越的创新勇气。1979年,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吴仁宝认为,华西村人多地少,工业发达,集体家底厚,分田到户不适合华西的实际。他提出了一个调整产业结构的方案:全村500多亩粮田由30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去。这一做法得到了群众的支持,为华西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全国掀起了乡镇企业改制的浪潮,许多地方都在搞企业转制。吴仁宝提出,华西村要搞“一村两制”,村民既可以搞集体,也可以从事个体,但干部不得搞“一家两制”,更不允许搞“一人两制”。使华西村走出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发展新路子。党的十五大以后,苏南乡镇企业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关部门明确提出要“抓大放小”。吴仁宝认为,改制的真正目的是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效益。他根据村办企业的实际,提出了一手“抓大放小”,一手“抓大扶小”,必要时还要“抓小放大”的改革思路。对毛纺厂、线材厂、型钢厂等关系华西经济命脉的大企业抓住不放,深化改革,提高效益;将一些效益较差的小企业转给个人经营;对有发展前途的小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增强它们的竞争力;对原来准备投资10亿元的造纸厂和炼钢厂,则果断地“放”,让客商加大投入,华西只用土地和配套的水、电、气入股,以减少风险。华西村的改革思路新,有特色,别开生面,既符合中央精神,也符合华西的实际,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大中小各类企业都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今,华西没有一家亏损企业,没有一家不盈利的企业。2003年8月,吴仁宝根据中央电视台的有关报道,提出了“新投项目‘急刹车’、技改延伸项目‘开稳车’;已投项目‘开快车’”的“三车原则”。这和中央2004年提出的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不搞“急刹车”、“一刀切”完全一致。使华西的发展在宏观调控形势下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吴仁宝十分重视制度创新,他从华西实际出发,制定了一整套具有华西特色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他按照“以人为本、制度管人、人管制度”的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了“企业合作制、厂长负责制、经理监管制、工代议事制”等制度。对员工实行“首位高工资、末位淘汰制、违章辞退制”。在分配机制上,他坚持“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他说,华西村不搞“大锅饭”,也不搞“独吃饭”。适当拉开档次,又不脱档。做到“国家一头,依法交足;集体一头,积累留足;农民一头,保证富足。”吴仁宝认为,农民办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只能靠自我积累,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绝不能依赖国家的贷款,更不能搞高利息集资,债台高筑,靠“输血”过日子。在用人机制上,吴仁宝提出了独特的人才标准——“三正三平三守”,即“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政策水平、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守法、守约、守信誉”。他提出了“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嫌。用人少疑,疑人少用;小才大用,基本有用;大材小用,基本没用;外才我用,关键在用;量才录用,育才待用。”这些朴实无华而又琅琅上口的语言折射出了吴仁宝哲人的智慧。如今,华西村党委班子中,有研究生,也有留学生。大专文化以上的党委成员有17人。在32名书记中,有19个姓,既有本村的,也有外来的,还有从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中提拔的。吴仁宝的一系列创新理念和举措,使华西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华西经济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经济建设步入了良性循环。 吴仁宝对科学发展观有着独特的理解。他认为,“发展最科学、不发展最不科学”,“有效益,就叫科学发展;没效益,甚至亏本,就不叫科学发展”,“荒山污水,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叫科学发展”。在他的先进理念指导下,华西村从创业初期开始,一直把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贯穿始终,正确处理经济、资源、人口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他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为龙头,以质量体系为保证,实施名牌战略。目前,华西绝大多数企业通过了ISO9002国际标准质量认证,获得了走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他提出要倡导绿色文明,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追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华西村先后投资数亿元,综合治理工业区环境,使工厂变成了花园。他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目前,华西村的钢铁企业采用“建造废物回用链”的模式,已经基本实现了“三废”资源化管理,对高炉、电炉、轧钢生产的煤气、高炉水渣、含铁尘泥、工业废水等进行分类安置,实行综合利用。还投资上千万元,美化生活区,全村的绿化覆盖率超过40%,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村”。他提出要调整产业结构,把产业发展的重点投向装潢业、旅游业和生态观光农业。其中,华西金塔的建设就是吴仁宝引以自豪的一笔—— 十年前,为了突出华西的形象和品牌特色,为了发展华西的旅游观光业,在吴仁宝的策划主持下,一座雄伟厚实、具有中国农村特色的华西金塔矗立在华西村的中心,成了世纪之交华西村的标志性建筑。如今,金塔不仅成了旅游景点、成了观光者眺望华西的最佳窗口,金塔里面还有宾馆、饭店和商场,成了华西兴办三产的龙头。目前,华西村内有“山海关长城”、“中华传统美德展示长廊”、“天下农民小区”等80多个具有华西特色的旅游景点,每年接待中外游客100多万人次,“江南田园风光游”等节目已经形成品牌,“吴仁宝说华西”也成了华西旅游的一大热门。特色的建筑文化和旅游文化,为华西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华西村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村庄。 “物质精神双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吴仁宝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以德依法治村,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他认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教育农民,并结合时代要求不断推陈出新。20世纪90年代,华西村成立了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吴仁宝亲自编写了“村歌”、“十富赞歌”、“十穷戒词”,在全村开展“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教育,尤其强调“孝悌之道”,全村尊老爱幼蔚然成风;90年代末,他创建了华西特色艺术团,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称为“中国农村第一团”,如今观看华西特色艺术团的演出已成了人们一道精神大餐。同时,他根据不同时期华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先后在村里树立了“八仙过海”、“三请诸葛亮”、“牛郎织女”、“孔子像”等雕塑,用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村民。目前,华西村里有书场、球场、溜冰场,有歌厅、舞厅、影剧院,各种文化娱乐设施配套齐全,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长期以来,吴仁宝运用“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华西特色艺术团”、“华西之路展廊”等宣传教育载体,对全村干部群众进行“个人成长史、家庭变迁史、村厂发展史”和“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等教育,使华西村人清醒认识到,华西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源头在于党的领导好,党的方针政策好。也使华西人明白“思源”是为了更好地“思进”,全村上下始终保持勤于开拓、勇于创新、不甘守旧、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 吴仁宝说:“华西要坚持讲信誉世界第一”。他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信誉经济,质量有价,信誉无价。他要求华西人做到以诚待人,以信为本;做到“三守”(守法、守约、守信誉)、“三真”(真话、真品、真价)”。2001年,华西村党委组织人员到全国各地征求用户意见,检查华西信誉。查出了村民龚绍新拖欠客户装潢款的问题。对此,他专门派村领导登门道歉,赔偿损失。处理了一个人,教育了一批人。客户称赞说:“华西人讲信誉,和华西人打交道,清清爽爽,睡得着觉。”曾有一个记者问过吴仁宝:“‘华西村’这三个字值多少亿?”,他回答说:“可能是一千亿,也可能一文不值!”意思很明确,讲信誉的华西金不换,不守信用的华西如粪土。在吴仁宝身体力行的培育下,华西人和华西产品一样的响当当过硬。 华西村坚持不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使华西村人与人之间、领导和群众之间和谐相处,达到了无上访、无告状、无暗斗,还使个别懒散、甚至违法的人“浪子回头”。原朱蒋巷村村民杨某,一度游手好闲,经常打架闹事,是公安局、派出所的“常客”,几次被拘留,还被判过刑。并入大华西后,在吴仁宝的循循诱导和关心教育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杨某经常说:“我以前在家,什么话都不要听,什么事都不想干。加入华西后,我变了个人,看到什么都好,什么干部都看得惯,什么事都想做。是老书记教育了我,是华西村的环境感染了我。”2004年,他完成了100多万元的业务,成为业务骨干,并向村党委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吴仁宝有着立党为公、甘于奉献的高风亮节,他坚持有福民享、有难官当,用人格魅力和表率行为影响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华西人,使华西村永葆本色,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在华西金塔南大门前,有一块巨幅标语牌,上面写着31个大字:“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 寥寥数语,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发人深省。这是吴仁宝警示自己、教育村民的名言,也是吴仁宝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写照。 吴仁宝把个人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无论是在华西村初创之际,还是华西富裕之时,他始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他就给自己立下了“三不”规矩:一是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二是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三是不拿全村最高奖金。村民们说,凭着老书记的贡献,他拿双份工资、住两套房子,也不算过分。但吴仁宝没有这样做,他一直拿着低于村办企业管理、技术骨干的工资。多年来,华士镇政府奖励给他的奖金高达5000多万元,他分文不取,全部留给了集体。他说:“我要这些钱干什么呢?我不愁吃,不愁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在这点上,我早就想通了。”目前,华西村民的住房已经更新到第五代欧式别墅,当华西村民住进一代代不断更新的别墅时,吴仁宝仍然住在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旧房里。走进吴仁宝的家,陈设异常简朴,墙上挂满了被他称作最好装饰的照片,挡住了已经有些破烂的墙壁,是名副其实的蓬荜生辉。谁能相信,这就是一位艰苦创业几十亿集体资产的村书记家! 吴仁宝把村民的利益看得很重。他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倡导和践行“有福民享,有难官当”,赢得了干部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爱戴。他认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是对的,但还不能更好地体现共产党的先进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华西村就体现在“有福民享,有难官当”。他说,“只要我们做到‘有福民享’,老百姓也不会让我们做干部的穷到哪里去;只要做‘有难官当’,当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老百姓也一定会支持我们的。”在华西村,每一个人都享受到了吴仁宝无微不至的关怀。1984年,彩色电视机刚上市,有钱的华西人都想把“黑白”换成“彩色”的,吴仁宝向电视机厂家求援,两大卡车彩电送到村里,每户一台。1992年,吴仁宝和村干部决定,由村里拿出200多万元,给家家户户装上了壁挂式冷暖空调器。1993年,在华西相继成为“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别墅村”后,吴仁宝和村干部又从长春一汽给村民们购来了一部部轿车,于是乎“轿车村”的桂冠又戴到了华西村的头上。他践行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真理,显示中国农民的气魄,长国志,扬国威! 华西村的人都说吴仁宝重“孝”。吴仁宝的重“孝”,可以用设身处地、体贴入微来形容。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电热毯刚面世,吴仁宝和村干部就把它铺到了华西老人的床上,至今健在的老人犹记得当年冬日里的温暖;每年村里生产的瓜果蔬菜要让老人先尝鲜,那时鲜的瓜果令老人们品尝到了幸福的滋味;看戏老人坐前排,看电影老人坐中间,这已成了规矩,华西的老人活得惬意、活得尊严。从1979年起,华西村就逐步探索农村养老制度,目前凡年满50岁的妇女和55岁以上的男子,每月都能领到村里发的退休金。华西村还规定,家中如有老人活到100岁,奖励所有直系亲属每人一万元,因为长辈达百岁人瑞,必是小辈大孝,应该重奖褒扬。在华西,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敬、老有所乐。老人们说:“儿好,女好,不如华西好!”江泽民同志来华西视察时连声赞叹道:“华西人民幸福!幸福!真幸福!” 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为民谋利益的一面旗帜。吴仁宝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是“有福民享,有难官当”,“做官就应该想着老百姓”。他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无微不至地关心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村民说他是菩萨心肠。是的,共产党人本就是菩萨心肠。1968年,15岁的村民吴荷英因患小儿麻痹症留下残疾,想到以后的日子,常常以泪洗面。她父母也非常着急。心细的吴仁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思来想去,决定让她学鞋匠手艺。吴仁宝为她找好师傅,亲自把她送到镇上,还经常给她送去生活用品。一桩桩、一件件考虑得周周到到,托付得妥妥当当。荷英手艺学成后,成了村里的大忙人。后来她又在吴仁宝的关心下成了家。现在她的儿子已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她常说,“没有老书记的关心,就没有我们全家的今天。”多少年来,她一直在思量如何报答老书记的大恩大德,可她请老书记吃饭请不来,送土特产他又不要;最后,她决定亲手给老书记做双鞋表表心意。当老书记收下她做的鞋时,热泪滚滚,——多么重恩义的村民啊,从今往后,他要穿着这鞋脚踏实地往前走,为人民奔波不停步!1975年的一个夏天,村民孙良庆的独生儿子不幸溺水身亡,夫妻俩哭得死去活来。看到这对绝望的夫妇,吴仁宝心疼得彻夜难眠,他同老伴商量后,毅然把小儿子吴协恩过继给孙家做儿子。孙良庆夫妇怎么也想不到他会这样,感动得扑在吴仁宝的脚下磕起头来。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华明村补鞋匠黄永高、唐庄村受灾农民高元宝等许多困难农民在吴仁宝的关心和帮助下,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吴仁宝常告诫班子成员,“老百姓是最讲良心的,干部为他们做了好事,他们会永远记住;干部亏待他们,也会永远记住。他们记住的不是你个人,而是共产党。”吴仁宝就这样见微知著,把人心的向背和党的事业联系在一起! 吴仁宝还非常关心外地来华西工作的人,不准称他们“打工仔”、“打工妹”。他说,到华西工作就是华西人。外来职工在政治上、经济上与华西人享受同等的权利,表现好的入团入党。在工资待遇上做到“三个不低于”(不低于全民所有制企业、不低于大集体企业、不低于同行企业)。逢年过节或有大活动,外来务工人员与华西村村民共进庆祝宴,同饮庆功酒。今年年初,华西村还给优秀的外来务工人员送股3833万元。现在的华西村吸引了近2万外来务工人员,这些外来工作人员都感到,在华西村工作是一种幸福。在这种温暖的环境里,许多人已经成为了华西村办企业的骨干,其中程先敏、孙海燕已成长为华西村党委副书记。 吴仁宝有着忘我工作的满腔热情。“生命不息、服务不止”,这是吴仁宝的人生信条。他办事认真,作风深入。在华西村,有一个专门属于他的工作名词,叫做“串厂”。他喜欢经常到华西村属企业走走看看,了解情况,有时早上3、4点钟厂区就出现了他的身影,为此还闹出了被保安盘问的笑话。他担任村支书40多年,每天工作13—14个小时,一直尽心倾力为群众谋利益,为华西谋发展,从来没有节假日、礼拜天。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算了一笔帐:如果按标准工作日计算,他为华西村奉献的时间已经超过了100年。真是生命有期,奉献无限啊!1992年,华西村经济建设的车轮正在飞速运转,吴仁宝则像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一直在超负荷运转。人们看到他愈来愈憔悴,眼神愈来愈吃力了。可他还是看啊,读啊,想啊,谁劝也劝不住。终于一天,吴仁宝的右眼失去了视觉,大家急忙要送他去上海治疗,但他觉得上海远,怕影响工作,坚持去了江阴。由于长期疲劳工作,用眼过度,他的眼球视网膜严重脱离,需住院进行手术治疗。吴仁宝身在医院,心在华西。病床上他还念念不忘村里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医生刚给他拆完线,他就迫切要求出院。医生嘱咐他要休息半年才能工作,然而他一回华西又忙开了。望着他忙碌的身影,许多村民流下了感动的眼泪。由于他没有按照医嘱休息,留下了后遗症,至今他的右眼视力不好,看东西都受到影响,天一黑,更是行动不便。如今,吴仁宝已经从村党委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了,担任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华西总办主任,他说,自己当了48年一把手,“能官能民”“能上能下”已经体会了,想让“能正能副”在自己身上再实践一下,这也是干部制度一个创新。他认为“干部没有终身制,但为人民服务要终身制。”他经常谦虚地说,自己年轻时有效工作做得太少,“要趁现在政策好,把耽误的补一点回来。”现在他同以往一样,依旧把自己的绝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了村子的建设。吴仁宝在工作上是高标准,但在生活中却十分俭朴,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本色。他从不陪客人吃饭,认为陪客人浪费时间,自己也不舒服。因此,吴仁宝基本每天晚上都回家吃饭,饭菜简单清淡。老伴赵根娣说“老书记别无所好,只爱吃青菜面条。”他经常要出差,有时一坐车就要十几个小时,在路上为了节省时间和开支,他从不进宾馆和大饭店,总是在路边的小店里吃上一碗面条就赶路。自从有了八宝粥、方便面等方便食品后,吴仁宝连停车吃饭都省略了,直接在车上就解决了问题。发现司机有点疲劳了,就叫司机停车稍作休息,自己则到附近的市场去作些调查。吴仁宝的俭朴克己与他追求共同致富的胸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吴仁宝把自己的家庭和子女管得很严。作为一家之长,他严于律己,对自己的子女更是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凭他的能力和知名度,吴家祖孙四代26人完全可以“深圳上海、飘洋过海”。然而,他没有这样做,而是让全家人留在华西村当农民,共同建设华西、服务华西。三年自然灾害时,大儿子吴协东因家贫辍学,学了木匠,到江西做木工活。华西重造山河,搞农业起家时,活又重又累又苦,吴仁宝一封电报把他召了回来。现在吴协东已经成长为华士镇党委副书记、华西村党委副书记。二儿子吴协德入伍参军转为志愿兵,转业后被安排到县机关工作。当时,华西工业化正起步,条件还很艰苦,一些华西人仍想跳农门、进城门,在吴仁宝的动员下,吴协德又端起了“泥饭碗”。 吴协德现在挑起上海公司、香港公司、彩板厂等企业总经理大梁。女儿吴凤英从小就吃苦能干。在创业初期,她理解父亲带领华西人创业的难处,动员在国有大厂当技术员的丈夫缪洪达丢掉铁饭碗,来华西艰苦创业。三儿子吴协平,1979年高中毕业后,当了国家工人,他见吴协德放弃比他还好的工作回华西,也主动回到华西工作。经过他的努力,当上了华西南苑宾馆经理。华西村的群众说:“华西干部难当,吴仁宝的子女更难当。”吴仁宝的子女不是靠着父亲的权力当官、谋私利,而是帮着父亲为华西的创业、发展出力。40多年来,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他一家先做到;没人愿做的事,他一家带头做。1996年,吴仁宝发现南苑宾馆进了劣质酱油,就让宾馆负责人吴协平停职检查,停职检查期间在宾馆厨房洗碗,搞卫生。协平端了几个月的盘子,群众都为他鸣不平。吴仁宝的回答是,“谁叫你是吴仁宝的儿子”。他反复强调,不是人才不准提拔,绝不允许干部的子女影响华西村的发展。他的5个子女和其他干部一样,每人上交集团公司利润有指标,如不能完成,不仅干部当不成,还要把自己的家产抵押给公司。四儿子吴协恩参军复员后,成功开发了华西村牌香烟、白酒、葡萄酒等系列名牌产品,并在市场上一炮打响,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在吴协恩已经成为华西村的党委书记,“天下第一村”新的带头人。 吴仁宝有着强大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源自他的党性修养,源自他的高风亮节,源自他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始终与时代同步的努力。吴仁宝常说,我做了48年书记,老百姓为什么能一直听我的话,因为我从不乱讲话,而要48年不讲错话就必须学习充实进步几十年来,吴仁宝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晨,认真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每天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平时稍有空隙,就要拿起报刊杂志仔细推敲和研究,从中吸收营养,增长知识。吴仁宝在华西村干部群众中有着很高的威望,但在班子中他从不独断专行,善于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特别是在经济建设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重大项目,必须请专家反复论证,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数十年来,华西村在经济建设中从未出现过重大决策失误。吴仁宝为人正直,平易近人,态度谦逊,有亲和力,深受华西人民的爱戴。他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了华西人,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来华西创业。原西安交大教师、现华西村党委副书记程先敏,原蒋巷村私营业主、现华西村副书记杨永昌等谈起吴仁宝和华西村时,不无感慨地说:“是老书记的人格魅力感召了我们。华西是干事业的地方,在这里工作,使我们增长了见识,从老书记身上学会了做人,学到了本领,无怨无悔!” 吴仁宝是中国农民的杰出代表,他始终保持中国农民的质朴不变色,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落伍,始终把率先发展,科学发展,造福人民作为毕生追求不变心,吴仁宝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他的先进事迹和成功实践,是共产党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范,是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生动教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吴仁宝同时代的一些风云人物或在人们记忆中淡去,或为岁月风尘湮没。在吴仁宝身上,却始终散发着经久不衰的时代光华,被人们誉为中国当代农村典型的常青树,迎着江风和浪花挺立在江南大地,老而弥坚,坚而更翠,鼓舞和激励着无数人共同铸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图腾。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