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进村消费升级
日期:2006-07-14 17:25来源:竞彩篮球购买联合社
责任编辑:市供销社阅读量:
地处鄂西山区的湖北省房县红塔乡况营村的村民们以往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所需的商品都要到20多里外的县城置办,自从该县供销社的况营村超市开张,现在只需10分钟就能从本村农家店买来。 不出村就可以逛超市、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是许多农民的希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从2005年开始,湖北省在34个县市共同推进由湖北省商务厅、供销社牵头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今年,湖北省确定在553个乡镇和1636个行政村进行农村超市建设,力争用5年时间,在全省建立700家乡镇级“农家店”和2万家村级“农家店”。 农民在家门口逛超市 近日,记者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新合作鑫城超市六里坪店看到,350多平方米的营业面积里,设有散货区、大食品区、日化区、百货区、服装区和小饰品专柜,一排排开放式货架上整齐排列着3000多种商品,购物环境、经营方式与城市超市一样,且商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检验合格证都很明晰,质量有保证。周边十几个村3万多人都可在超市就近买到货真价廉的商品。 享受着空调带来的阵阵凉意,带着孙子逛超市的姚婆婆高兴地说:“如今我们也和城里人一样,再也用不着挨冻受热购物了,这儿环境这么好,就是没什么需要买的,我也喜欢来逛逛。” “很多老人从没见过超市呢!”营业员小李告诉记者,开业那会儿,村里的白发老奶奶来了,摸摸这个,看看那个,爱不释手,琳琅满目的商品让老人家过足了眼福。也难怪,这些老人几十年不出远门,过去买点好东西要到市里的商店去,得走10多里路。 “以前村民买东西不是到镇上,就是到村里‘黑屋子、土台子’那样的小卖铺里去,有的商品价格虽然便宜,但用着不放心。现在,店里所有商品都由集团统一向生产企业直接进货;商品收银全部使用POS机,可及时向配送中心反馈销售和配送信息;对于即将过期的食品,店里会及时下架并会将商品返回总店。村民都说在这里买东西,省时、省钱还省心。”店长张珊介绍说。 作为湖北“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龙头企业,供销系统的新合作鑫城超市237家直营店和加盟店已遍布十堰市的大小乡镇,该超市计划在3年内开办1000家连锁店,其中70%将开在乡镇甚至是村里。“农民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竭尽全力去办,超市上山下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让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现代商业文明。”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主任张祖新对记者说。 与新合作一道刮起江汉平原“超市旋风”的,还有武汉中百、富迪超市等57家龙头商业流通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对农村小卖部、食杂店进行改造,采取规范标准、商品配送、加盟经营的方式,发展了一批农村超市连锁店,将自己的物流配送网络延伸到乡村,为农民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构建农村新的流通网络。截至目前,武汉中百在武汉市远城区、省内二三级城市及乡镇共有连锁经营网点108家,经营总面积为15万余平方米;立足农村的富迪连锁超市,从2003年初开始,平均6天开一家新店,现在已有店门160余家;另外,省农资公司的放心农资超市、武汉中商、武商等的农家店也纷纷在江汉平原遍地开花。湖北省商务厅厅长尹汉宁笑称,到时损农坑农的假冒伪劣商品将彻底失去市场,农民的消费权益能够得到更好保障。 新业态改变农村消费方式 近年来农村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增多,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城里不要、乡下走俏”,农民消费变“消废”的现象日益突出。但在江汉平原农村,农村超市的出现让农民们实现了放放心心购物、快快乐乐消费。据了解,“万村千乡”示范工程的龙头企业绝大多数都建立了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推行统一管理、统一配送、统一采购和统一标识的四统一经营模式,商品直接来自信誉和质量有保障的生产厂家,消除了农民就近购物“不方便、不安全、不实惠”的顾虑。不仅如此,深受“假冒伪劣”商品之害的农民,在超市里还学会了看商标识别真假,查生产日期判断是否变质,进行价格比较看是否质价相符。 “现在咱们农民也看重牌子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要买质量好的产品。以前小店里的许多商品连生产日期都没有,还没得挑,我们不满意。”阳新县兴国镇67岁的李庆香大妈笑起来两眼眯成弯弯的线。她告诉记者,自从镇里开了中百超市,环境好,东西多,有事没事她都去转转。 “我店里的牛奶,不是牌子响的都卖不出去。农民连生产日期都看得很仔细,和你们城里人一样了。乡亲们送礼什么的,都会在我的店里买,带着中百的标签一起送出去,大伙都觉得质量有保证而且有档次。”在安陆市,今年刚刚加盟中百连锁超市的一位店主对记者说。 平价小超市的进入,改变了农民原先对超市的看法。“刚开始在店里铺上地砖、装上空调、搭起货架的时候,我们都很担心呢!”有的农民说:“装修得这么好,东西肯定贵了,以后门都不敢进喽!”不过最终这种担心在事实面前消失了。中百超市甘棠店的店主告诉记者,超市里的娃哈哈矿泉水标价1元,而附近的小店普遍价格在1.5元;300克雕牌洗衣粉超市价是1.5元,附近小店是1.6元。 在采访中,农民消费者说的最多的是:“我们买东西最看重的是质量,在质量安全的情况下才考虑价格。” 新开超市的红火产生了连锁效应。 其他店主纷纷效仿,乡镇里发生着不同主角的相似故事:一家村级连锁超市开张后,带动50%以上的销售增长,街对面的食品店也申请了“放心店”,改成了货架陈设;“某某”超市开张“抢”走了原来老杂货店的不少生意,过了一个月,那家店同样改头换面成了“某某”超市;记者所到的每家农村超市几乎都把“无假货”、“放心”这些字眼标在显著位置。 过去农民“油盐酱醋找个体,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县里”,自从超市进乡村后,这种状况已在逐步改变,为农民生活编织了一张“实惠网”。这一新型业态在改变了原有农村流通和消费方式的同时,也从源头上“锁”住了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的泛滥。 “万村千乡”成就第三商圈 湖北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并不是简单地把城市超市、便利店及其经营的商品原版复制到农村,而是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按照农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销售适合农民购买的商品,同时,引导、鼓励大中型流通企业以连锁和超市形式到农村投资,或者帮助改造“农家店”,以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网络的方式,利用现代流通网络来缓解农民“买难”问题,同时,农村超市还利用自己的网络,将农产品收购进入超市,实现了城市和农村的双向物流,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还帮助企业发展壮大。 湖北省商务厅厅长尹汉宁认为,随着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以乡镇为中心的“第三零售商业圈”正在形成,超市作为一种以诚信为内核的经营组织形式下乡,不仅激活了农村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缩小了城乡消费差距,这是今后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进军“第三商业圈”,就是抢占发展先机。同时,江汉平原农村市场上的“超市热”,为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创造城乡一体的消费环境等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发和思考。 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只有与当前农村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才具有生命力,反之则会水土不服。同时,引导、鼓励超市下农村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中百、富迪、新合作等企业把超市办在县城办到乡镇乡村,以超市为载体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带动工业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进而达到城乡市场互动。 目前,湖北各大超市在不断加快以“县市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同时,也不断提升服务档次,放心农资化肥、放心药品、手机充值、传递信件汇单、送货上门等业务在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农村超市还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每年通过富迪网络销售的农副土特产品达2亿公斤以上;通过“超市+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农户对农副产品深加工,中百超市培养了一大批“水产大王”、“鸭蛋大王”、“水果大王”、“豆腐大王”等,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绝大多数超市的员工全从当地招聘,解决了相当数量的农民培训就业问题。 背景链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商务部于2005年2月6日下发《关于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的通知》,正式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其目标是从2005年起,力争用3年时间,在试点区域培育出约25万家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目前,占全国人口70%的9亿农民只占全社会消费35%,农民人均每天消费仅6元左右。“不方便,不安全,不实惠”——这9个字,反映了中国农村消费总体现状。中消协的调查显示,31.3%的农民认为购买生活资料不方便,37.2%的农民认为购买生产资料不方便。据测算,目前农村居民人均固定商业面积不足0.1平方米,仅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1/10,绝大多数地区农民消费主要靠原始的集贸市场和落后的代销店、“夫妻店”实现的。另外,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持续高于城市。 “万村千乡”工程主要目的是针对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运用现代流通方式,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将覆盖全国70%乡镇、50%自然村,通过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保障农民方便消费、放心消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建立配送中心;在乡、村两级建设日用消费品农家店、农业生产资料农家店。 2006年,商务部加大了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力度,在2005年已完成7.1万家标准化农家店的基础上,2006年将力争再建成10万家标准化农家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商务部将扩大试点县市比例,东部地区试点比例由30%提高到70%,中西部地区由20%提高到60%;充分利用和改造供销社、农技服务站、粮店、邮政局等网络,具备条件的地方可采取“整县推进”方式;国家将继续对2006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进行资金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