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龙泉镇雷家畈村新农村建设调查
| |||||||
本网讯(向洪星):雷家畈村位于夷陵区龙泉镇柏临河上游,共5个村民小组,524户,1811人,12.37平方公里,在龙泉镇属于最偏僻村的行列。但就是这样一个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较差的小村落,今年以来却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年初,雷家畈村即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4月份,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全国6家主要媒体对该村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度报道;5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该村建设新农村的做法。顿时,雷家畈村名扬全国。近日,我们会同龙泉镇委对雷家畈村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主要作法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雷家畈村的成功得益于在新农村建设中紧密结合了实际,抓住了关键,切中了要害。这个要害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个好班子,一个好产业,一个好规划。 1、好班子:为村民当领头人。 雷家畈村响亮地提出了“一个好班子带出一个好村子”的口号,把班子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不断提高班子战斗力和党员“双带”能力,推进民主管理,使村“两委”班子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领头人,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两委”班子成员坚持每月集中学习1次,同时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培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村党支部制定了“十要十不准”的村干部行为规范,自觉接受广大群众监督,赢得了村民的口碑。他们在“两委”班子中开展争当“四种人”的活动,即加强理论学习,争当落实政策的带头人;强化宗旨观念,争当为民理事的当家人;加强个人修养,争当为民服务的贴心人;增强法制观念,争当扶正压邪的正气人,不断提高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 ——提高党员“双带”能力。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员中广泛开展“三建双带”活动。一方面在在家党员中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包一个屋场、办一件实事、帮扶一个贫困户、农业结构调整上一个新项目、提出一条好建议、联系一名进步青年。同时以党小组为单位,在全村30多名有帮带能力的党员中推行“设岗定责、包场联户”的责任区管理,为村民宣讲政策、提供信息、传授技术、调解纠纷。另一方面在外出党员中开展“带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的“双带”活动。全村12名在外务工党员,带出村内剩余劳动力100余人,每年为村带回100多万元的打工收入。 ——不断推进民主管理。全村党员划分片区成立了5个党小组,在党员、村民代表、经营能人中推选了17个中心户,形成了党员联系责任区、村干部联系中心户、中心户联系农户,负责把政策宣传到户、技术指导到户、纠纷调解到户、销售服务到户、情况了解到户的“三联五到户”民主管理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行议事恳谈会制度、村务及财务公开制度、“两委”班子及成员述职评议制度,形成了党支部领导下的从组织形式到内容有机统一的村级管理运行体系。 2、好产业:让村民奔致富路 全村95%的农户住上了楼房,91%的农户安装了程控电话,85%的农户家有摩托车,40%的农户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去年户均收入2万元,人均纯收入4293元。村民能过上如此殷实的生活,全靠以柑桔、猕猴桃为主导的纯农业型支柱产业。目前,全村柑桔面积达4300亩,连片猕猴桃750亩,绿色果品收入占农民收入的80%以上。 ——紧盯市场选路子。在职20年的村党支部书记戴圣元曾长期为农民致富无门路而苦恼,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们发现适宜本地种植的柑桔比粮食价格高出6倍,经反复论证,形成了“培植大产业、建设绿色水果专业村”的思路。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村班子带头干给农民看、带领骨干出门转、上门算对比账给农民听,出台“三包”扶持政策,鼓励农民调整结构种柑桔,两年就调整发展柑桔1850亩。2002年,该村又实施第二轮产业结构大调整,连片发展猕猴桃750亩;去年由村统一购苗,又连片发展高品质特早熟柑桔1600多亩。今年实施柑桔整村推进,计划将全村剩下的1300多亩耕地全部调整为特早熟柑桔,建设真正的水果专业村。 ——培植能人搞服务。为了提高柑桔、猕猴桃综合效益,该村从华中农业大学和市、区农业技术部门长期聘请专业顾问,并派出2名技术骨干到武汉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猕猴桃管理技术学习培训。村里挑选12名文化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种植能手组建科技服务队,定期开展技术服务,有针对性地在田间地头组织现场培训,对生产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打造绿色品牌。 ——配套设施打基础。从2003年开始,该村多方筹资300多万元把通村到户的20多公里沥青路、泥巴路铺成了水泥路,方便农产品销售。投资修建三面光沟渠3万米,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促进了农业的良性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领办协会架“桥梁”。该村柑桔年产量达到4000余吨,猕猴桃产量达50万斤。他们不是坐在家里等商贩,而是利用“支部+协会”模式,主动出击,培育出不愁销路的市场。由村班子牵头组建了农产品产销协会,采取“三统五包”的销售方式,村民统一将农产品交给协会,由协会统一对外销售,统一与农户结算。协会把商贩引到村里来,对外来客商由协会“包住宿、包安全、包组织货源、包产品质量、包对户结算”;同时组织21名经营能人将村内的水果组织到外地直销。去年协会销售柑桔2000多吨、猕猴桃6万斤,产品远销到邯郸、南阳、包头等地。在销售环节中,协会充当了“桥梁”,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农民收入。据了解,扣除品质因素,该村历年柑桔销售价格每公斤高于其他村5分钱。 3、好规划:帮村民圆市民梦。 村民富裕了,求知求美求乐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迫切。村“两委”班子积极顺应村民这一要求,因势利导,提出了建设“生态家园、现代庄园、生活乐园”和“全省五好创建先进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三园两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同时以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为重点,切实提高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帮村民圆市民梦。 ——改善居住环境。该村筹资300万元,新修村级水泥路20多公里,绿化村级主干道10公里;投资100万元,完成农户“一建三改”200户;对村委会房屋进行了整修,建设了容纳500人的村民教育学校;全村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85户,安装程控电话460门;全村三面光沟渠达到3万米。目前村里正在改造村庄中心河道,计划建一个垃圾填埋厂,不断净化、美化自己的家园。 ——提高生活质量。该村采取“统一标准、典型示范、先改造后奖励”等办法,在农户中大力推行以“一建三改”(即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栏)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和旧房改造工程。农户在规定的时间、按规定的标准完成建设或改造任务的,每户奖励5000元。目前全村有200户完成了“一建三改”任务,改造旧房60多栋。为实现村民的“市民梦”,雷家畈村提出了“住别墅、洗淋浴、用沼气、喝安全水、坐公交车、逛超市、上网络”的目标,计划到2010年,实现“一建三改覆盖到户、公路硬化到户、广播电视连通到户、宽带网连接到户、自来水架设到户、专业协会网络到户、继续教育普及到户、文明新风惠及到户”的八到户目标,一个崭新的新农村将展现在雷家畈村人的面前。 ——提升综合素质。该村十分重视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育新型农民。他们通过建好“三个阵地”,引导村民做劳动技能强、会干事,道德修养好、会处事,生活观念新、会生活的新型农民。一是建立村民教育学校,定期开展培训,教育引导农民做科技型、创新型、文明型、法制型农民。二是成立村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在化解矛盾中教育村民,逐步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倡导良好社会风气。三是设立农村文化科技中心户。全村培育文化科技中心户20多户,培训科技明白人500人。通过三个阵地建设,该村村民素质不断提高,社会风气日益优良,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形成。 二、几点启示 通过对雷家畈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我们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四点: 1、班子建设是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在村级班子,关键在党员干部。雷家畈村在先天不足和后天优势并不明显的前提下,能够发展成为经济实力强、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的新农村,关键在于有一个凝聚力强、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该村的成功实践深刻地启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班子建设放在首位,选准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感召力的带头人,配齐配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产业发展是支撑。在新农村建设中,雷家畈村始终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一“牛鼻子”,坚持根据村情民意,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达到了“有钱办事”的目的。实践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注入强大动力,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3、科学规划是龙头。雷家畈村新农村建设从一开始就抓住了科学规划这个龙头,坚持规划先行。该村结合实际,既着眼长远,响亮地提出了“三园两村”的奋斗目标,又立足当前,编制了各类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工作计划,让群众一目了然,心中有数。通过抓规划绘蓝图来凝聚民心,使村民坚定了信心,下定了决心,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高涨。 4、主体参与是关键。雷家畈村充分尊重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采取多种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想方设法让农民登台唱主角。在推行生态家园建设中,该村没有强迫农民拆旧房建新房,而是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来引导农民改造旧房,美化环境,得到了村民的拥护和支持。雷家畈村的成功做法表明,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推进。 (作者系中共宜昌市夷陵区委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