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橙黄橘绿时节,夷陵区小溪塔街办游路岗柑橘场王胜斌喜上心头。几天前他和场里签了柑橘销售合同,每公斤1.36元,自家3.28亩橘树可摘2.5万公斤成品果,收入3万多元没问题。他高兴地说:““场里是标准化栽培,订单生产,种柑橘稳赚不亏。” 这是宜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一位普通农民的心里话。宜昌紧紧抓住生产发展这个“牛鼻子”,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推进水果、畜牧、茶叶、蔬菜、水产、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带动270万农民增收,展现出宜昌建设新农村、迈向农业现代化的动人画卷。 启示一:龙头企业是宜昌农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火车头”,强劲牵动宜昌农业产业链发展。 典型回放:稻花香集团吸纳了夷陵区龙泉镇4000名农村劳动力就业,每年支付工资60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中,有1200元来自稻花香。稻花香目前在建的总投资1.9亿元的玉米浆饮料项目,年需甜玉米3.75万吨,每年可为6万农民人平增收640元,现已同夷陵区7个乡镇签订了6.4万亩种植合同。稻花香集团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带动10万农民致富。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宜昌针对本地比较资源优势加快引进企业,水果方面有汇源、丰岛、椰风、鸿新、隆华、荣盛等,畜牧及奶业有双汇、蒙牛、均瑶等,蔬菜有中绿、千叶等。宜昌大力培育“农”字号企业,市高科技示范园,就是由科力生、宜化集团、市农科所三家联合组建的工厂式农业企业,兴发化工集团拿出3500多万元与双汇联合投资肉食加工。 经过几年发展,有近百家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宜昌,投资30多亿元。宜昌形成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链,即以丰岛、新世纪为代表的“水果链”,以双汇、安琪、均瑶、蒙牛为代表的“畜牧链”,以采花毛尖、宜红茶为代表的“茶叶链”,以中绿、新桥为代表的“蔬菜链”,以湘宜、天峡鲟鱼为代表的“水产链”,以金龙油脂、五东薯业为代表的“粮油链”。有些产业形成了企业集群,促进了贸工农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进程,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清晰的产业框架。 启示二:农业板块基地开发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宜昌加快六大特色板块基地建设,成就了农业产业链的规模效应。 典型回放:长阳作为我国高山蔬菜发源地之一,发展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20多万亩,几年来建设蔬菜冷库59家,年蔬菜冷藏储运可达30万吨,全县80%的蔬菜经冷冻后外销,去年仅蔬菜冷藏包装一项,就增加农民收入3500万元。今年7月18日,首届全国高山蔬菜研讨会在长阳举行。专家们一致认为,长阳推行规模化生产,实现了蔬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高山蔬菜第一县”。 农产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宜昌“七山一水两分田”,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同时,围绕六大特色产业突出抓结构调整和板块基地开发。宜昌依托龙头搞好基地与企业对接,围绕企业建大型基地100多个。为与双汇配套,宜昌建成了宜东优质三元猪板块基地,实施生猪“百千万”工程(即百头种猪场、千头肉猪养殖场、百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厂),今年6月全市万头养猪场达到35个,双汇今年将屠宰生猪120万头。 宜昌还抓了产后处理搞好基地与市场对接,柑橘分级包装、保鲜贮藏、精深加工成为产业新增长点。宜昌柑橘产后加工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10家企业加工橘瓣罐头6万余吨,全部出口。宜昌成为全国三大柑橘罐头生产基地之一。 宜昌每年都以秋冬农业开发为契机,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开发,秭归郭家坝万亩脐橙园、夷陵区狮子山万亩橘园、枝江毛湖埫万亩精养鱼池、远安万亩桑园、五峰采花万亩茶园、长阳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等成为板块基地中的亮点。各地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制定标准搞好基地与国际市场对接,一大批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 启示三:中介组织是连接农企的桥梁,宜昌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市场建设,将千家万户和千变万化的市场连接起来。 典型回放:夷陵区农民史光权一年向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销售生猪40万头,创造产值2亿多元,是鄂东渝西最大的生猪营销户。史光权对农户承诺“五不一保”:不限收、不拒收、不压价、不压级、不打白条、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他收购生猪的价格每公斤比市场高出0.2元左右。史光权带动当地生猪产业快速发展。2005年,他所在的鸦鹊岭镇出栏生猪13万多头,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59元,占全年总纯收入的26%。史光权被当地农民誉为“头等功臣”。 宜昌以“公司+农户”为代表的利益联结机制趋于多样化,涌现出双向服务型、价格保护型、利润分享型、协会网络型等新的经营形式。五峰天蓬公司采取“专家+法人+农民”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公司为农民提供猪苗、饲料、技术和防疫服务,农民进行零风险养殖,出栏一头肥猪净得收入60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解决了政府“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 由于板块基地的发展,宜昌正在成为区域性柑橘、蔬菜、茶叶等农产品集散地,在建成金桥蔬菜、江腾果品、万寿水产、夷陵茶城等专业批发市场后,又建成了中国五峰茶城,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第一期完工后,已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格局。 启示四:政府提供服务,创造条件,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与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良性互动。 典型回放:1997年,柑橘只卖5元钱一担,而从树上摘下来的工资就要支付2元,不少农民开始毁树,漫山遍野的橘林有可能毁于一旦。在这个节骨眼上,市县政府迅速行动,采取有力措施,投入资金扶持运销大户和苗木生产,高接换优,改造橘园,不仅让橘农渡过难关,保住了橘园,而且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网络,提高了宜昌柑橘知名度。 宜昌市委、市政府努力抓好环境建设和服务保障体系,为农业产业化增添发展后劲。宜昌在六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发展等方面出台了系列奖励扶持政策,每个产业都成立了工作组来抓,金融、交通等22个部门明确了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职责,市里一季度督办一次。市发改委、市农业局等14个部门选择了稻花香酒业、枝江酒业等10多家龙头企业,从融资、技术创新、品牌开发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宜昌尽力做到政府、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良性互动,围绕农民增收这个目标,确保关联方各方利益,推动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本报记者 淡燕子 王 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