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宜昌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
|
宜昌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2007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三农”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宜昌市“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为宜昌走在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发展前列做出新贡献。 一、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特色产业水平 (一)加强农业板块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大户带动、整村推进”的原则,发展壮大10大特色产业板块。着力建设精品果园、高效茶园、安全菜园,全市新发展柑橘10万亩、茶叶3万亩,蔬菜稳定在130万亩左右。以生态养殖为重点,新建20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新增5000个生态养殖专业户,生猪出栏达到460万头以上。继续抓好两江库区出口创汇渔业基地和宜东精养高效渔业基地,提高两江库区水产养殖带产量和质量。加快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调整优化结构,稳定扩大规模,提高加工水平。 (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实施“百企带户”工程,选择 100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2至3年努力,使每个企业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辐射带动5000个农户,签订订单 5000亩,使紧密联接的农户人平增收500元以上。加大市直部门联系帮扶重点龙头企业的工作力度,努力打造过10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过50亿元农产品加工园区、过100亿元农产品加工县市,积极推进稻花香集团、采花茶业公司进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三)实施“品牌强农”工程。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协会运作、一主多辅”的原则,着力培育采花毛尖、宜昌蜜橘、秭归脐橙、清江鱼、安琪酵母、稻花香、枝江大曲、三峡苕酥、火烧坪蔬菜、今贝花生奶等农产品十大品牌。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品牌整合和宣传力度,重点打造采花毛尖、宜昌蜜橘、秭归脐橙三大特色品牌。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搞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年活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落实和完善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工作机制和支持政策,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力争全年农产品出口增长20%以上。 (五)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鼓励支持农村各类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能力和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全市重点抓好11个试点,各县市区分别抓好2至3个试点。 (六)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支持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采取优惠财税措施,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积极支持农资超市和农家店建设,对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切实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改善农民进城销售农产品的市场环境。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整顿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切实保障农业生产资料消费安全。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 (七)开发多功能农业项目。在保障农业食品保障功能的同时,通过项目带动,积极开发拓展农业的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农民兴办的农家乐、休闲农(林)庄、田园景观等,要在土地批租和税费收取等方面给予优惠。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八)加强水利建设。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抓好长江上百里堤防加固、宜昌城区防洪护岸、东风渠灌区节水改造、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当阳沮西泵站和百里洲泵站更新改造等在建水利工程。加大项目储备和向上争取力度。进一步抓好“民办公助”小型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全年完成500公里末级渠系改造和1万口抗旱水池的建设任务。积极创新机制,以产权为纽带,以协会为载体,引导和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建设投工投劳。加强自动气象站等综合监测手段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建设,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 (九)加大国土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以三峡库区移土培肥二期工程、国家和省级高产农田建设项目为重点,以新增耕地6000亩、改造低产田4.5万亩为目标,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全年力争达到2.2亿元以上。加大本级对土地开发整理的投资力度,确保全年投入资金3000万元。以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为目标,以县区资金整合为方式,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努力争取省级安排的粮食主产县建设标准农田、烟叶主产县建设基本烟田等项目资金,建设高产稳产农田。 (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发展条件。继续抓好以村级道路硬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交通建设,全年投资6.5亿元以上,新建通村水泥(沥青)公路1800公里,确保平原县行政村通水泥(沥青)公路达到75%,山区县行政村通水泥 (沥青)公路达到72%,不断提高对新建农村公路的管理水平。继续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力争全年完成14.39万人的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任务。抢抓国家加大农村能源投入的机遇,积极发展农村小水电,新增装机5万千瓦,完成“一池三改”农户3万户,新建改建省柴灶4万户。 (十一)加强村庄规划和整治。坚持以县级政府投入为主,以村级经济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为重点,加强村庄规划与整治。年内再启动600个村的村庄规划,力争到2008年底完成所有行政村的村庄规划。继续抓好“十镇百村”示范工程建设,着力改善村容镇貌,提高示范村镇的品位和档次。加大省级专项资金补助争取力度,确保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 (十二)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行节本、省工、降耗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打造以粮食加工增值为基础的农产品转化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秸秆综合利用为内容的农业副产品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发展农村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以动植物互利共生为目的的再循环利用产业链。加强农村环境保护,防止土壤污染。进一步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积极推进造林绿化,加快发展高效经济林、苗木花卉、林产品加工等林业产业。坚持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水土保持“长治”工程和世行贷款项目为重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 三、抓好农业科技推广,强化农业发展科技支撑 (十三)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进一步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制和机制,以技术进村、示范入户为方向,采取多种形式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大力推广轻便型栽培技术、节约型管理技术、循环型种养技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整合市内大中学校、科研机构、民办科技组织等科技力量,对农业产业化重点技术环节、种养业关键技术领域等进行科技攻关,推进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创新。 (十四)着力提高农机化水平。围绕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机械进茶园、进果园、进菜园。着力推广茶叶加工、果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和畜禽渔业饲料加工机械化技术和设备,扎实开展“宜昌市农业特色产业机械化推进年”活动,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综合效益。鼓励农民购买农机,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规模、补贴机型和补贴范围。 (十五)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农业重大动植物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建立防灾减灾预案。抓好以高致病性禽流感为重点的重大动物疫病预警、预报和预测工作,强化畜禽免疫,搞好疫病监测。坚持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有效杀灭恶性病虫草害,维护农业生产安全。 (十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电话“进村入户”步伐,努力完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网络。扩大“电脑农业”成果,加快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站建设,以农村文化科技中心户为依托,进一步整合农业、科技、商务、气象等涉农信息资源,搭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农村综合信息体系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 四、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十七)大规模开展农民转移培训。进一步实施“温暖工程”、“阳光工程”、“技能就业计划”、“雨露计划”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完成全年培训转移5万人以上的目标。建立完善劳务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机制,整合培训资源,加强部门配合,严格考核督促,保证经费到位,促进农民通过培训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大对“青华模式”的宣传推广力度,培育在全省有知名度的劳务品牌。抓好外派劳务基地建设,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新渠道。建立农民培训、就业、维权、服务“四位一体”农民培训转移工作体系,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十八)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的途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集中,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宣传“劳务创业之星”典型,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并在有关政策上给予优惠。加强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功能。 (十九)继续抓好开发式扶贫工作。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方式,全年解决1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和1.8万低收入人口的基本脱贫问题,完成搬迁扶贫3300人,新启动118个村的整村推进工作。 (二十)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措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活费。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率达到100%,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补助标准提高到40元。进一步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繁荣农村文化及体育事业,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新增1000户农村文化科技示范户。积极落实被征地农民安置政策,认真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扶持政策。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五、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二十一)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新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按照加强公益性服务、放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学习推广远安、当阳经验,足额保障农村公益性服务经费并做到逐年增长,落实好省政府按农业人口人平10元的服务经费补助政策,加快乡镇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机制。 (二十二)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做好完善农村二轮延包的后续工作,切实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逐步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认真做好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的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二十三)稳步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服务监管有效”的要求,稳步有序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建立林业综合执法体制,完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十四)积极化解乡村集体债务。全面审计乡村债务,村村建立台账并向群众公开。严格执行政策,严禁违背农民意愿举债搞建设,坚决制止发生新的债务。对清理核实锁定的乡村债务实行分类管理,积极探索化解措施和办法,区别轻重缓急,优先化解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基层矛盾比较集中的债务。妥善处理好历年农业税尾欠,严禁各种形式的债转贷。 (二十五)进一步规范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坚持发放农民负担监督卡,坚持涉农税收、价格及收费“公示制”,坚持乡镇、村级组织和农村中小学校订阅报刊“限额制”,坚持涉及农民负担事件“责任追究制”。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委托村级组织向农民收取税费。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开支范围和标准,强化对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监督管理。继续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经常性检查,严格执行农民负担考核办法。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二十六)强化“三农”工作的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三农”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有领导同志分管“三农”工作。巩固乡镇行政机构改革成果,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充实加强市、县“三农”工作综合机构,改进对农村工作的调查研究、政策制定、督促检查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入农村,实地调研,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市直部门要继续向农村下派新农村建设工作队,落实责任领导,落实专班人员,落实帮扶措施。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构建和谐新农村为目标,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支持“三农”工作的合力。 (二十七)多渠道增加对“三农”的投入。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要以县市区为单位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切实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机制,完善农业投入管理办法,确保对重点项目、重点地区的集中投入。积极稳妥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努力扩大以政府补贴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保险,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百企反哺”工程,今年力争有200家企业进入支农行列,努力形成信息、项目、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多元化支持机制,实现互利双赢。年内对参与“百企反哺”工程的企业组织督查宣传活动,总结推广先进典型。 (二十八)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认真落实国家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不断完善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 (二十九)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五好”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制度,完善村务公开的内容、程序和办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村级干部的培训,提高村级干部素质。加大对优秀村干部的选拔力度,积极探索从现任村干部中招考国家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路子。关心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和生活,不断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和保障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