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成果展示专题(组稿)
日期:2008-01-29 13:43来源:竞彩篮球购买联合社
责任编辑:市供销社阅读量:
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成果展示专题(组稿)
一年又一年,这些数字都在一点点地累积、一次次地变化,从负到正,从低到高……
这些数字,已不仅仅是用于统计的指标,她们的世界里满含着全国供销合作社人的喜怒哀乐、艰苦辛劳。她们的一次次变化,是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从1992年以来十多年间由主营业务日益萎缩、亏损严重到全面改革、走出低谷艰难历程的真实写照;是全国供销合作社人不断解放思想,始终坚持为农服务方向、坚持市场取向、坚持改革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些数字,曾经是冰冷的、令人担忧的,但如今的她们已经改变了容颜,变得让人欣慰起来、快乐起来。这些欣慰与快乐尽管已经成为过去,但必将鼓舞着我们继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深入推进“四项改造”、大力实施“新网工程”、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村流通中的主导作用,在农民经济合作中的带动作用,在农村社会服务中的骨干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作出新的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
本报记者 韩志峰
令人瞩目的发展态势
2008年的钟声刚刚敲响,全国供销合作社人就迎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央财政正式设立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简称“新网工程”)专项资金首批3.5亿元正陆续拨付到位。自2006年6月国务院同意全国供销合作社实施这一工程以来,各地各级供销合作社积极主动,大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的认可和欢迎。如今,全系统已发展农业生产资料连锁、配送网点13.5万个,发展日用消费品连锁、配送网点17.5万个,建设各类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15.4万个,覆盖面达到全国行政村总数的30%。
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瞩目。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供销合作社系统在现代流通、合作社发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等方面所作的积极探索,所涌现出的一个个典型和经验,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至今,许多人依然记忆犹新。
2007年11月30日,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单位发起成立的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正式成立,约600万农产品经纪人终于有了一个全国性的维权组织、服务平台。
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前后,供销合作社在参与立法、开展培训、解法普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截至2007年10月底,全系统累计投入学习经费2100多万元,举办培训班2500多期,培训人数达到18.2万人次,受到供销合作社系统干部职工、村委会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以及广大农民的欢迎。
同时,供销合作社自身在规范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取得长足进展。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系统创办、联办各类专业合作社达到21967个,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销售等各个领域,入社社员总计达到543万户,平均每个社拥有社员247户,是全国平均数(每社平均158户)的1.6倍;每年为社员实现收入219.35亿元,户均4040元。共创办各类行业、专业协会1.4万多个,入会会员213万个,分别较2006年增加29%和31%。
在实现“新网工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上,一方面,各地供销合作社积极推动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对接。据统计,现有的17.5万个便民超市,全部设有农产品销售专柜,有100多类500多种农产品进入连锁经营网络。全系统对550家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进行了改造和整合,为专业合作社产品入市交易开辟了便利通道。另一方面,总社大力开展“千社千品”富农工程,召开“‘新网工程’、‘千社千品’富农工程对接展示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销售开辟新渠道。如今全系统已培育1916个“千社千品”富农工程示范专业合作社,并举办一次对接会,“新网工程”龙头企业与参展的8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产品购销协议,成交额达6480万元。
在全系统大力实施“新网工程”、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各地纷纷涌现出许多好经验、好做法,成为全系统的良好典范:山东莒南县供销社探索出的“莒南经验”、浙江瑞安供销社推进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农合联”的迅速发展、河南供销现象以及江苏、山东等地创新建立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一时间成为社会各界聚焦的热门话题。
同时,系统内一批大型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在农资、棉花、农产品、连锁等多个行业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成为一个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如总社直属龙头企业——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与各地供销社联手,目前已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建立800多个农资配送中心和1800多个农资连锁经营店,辐射地域达1200多个县,已成为中国农资流通领域最大的经销商和服务商。新合作商贸连锁有限公司按照“小超市、大连锁”战略布局,积极实现与“三农”对接,截至2007年,已在全国14个省份拥有18家区域控股子公司,发展经营网点5.2万多个,2007年预计经营额达120亿元,成为中国农村连锁经营前10强的重点龙头企业。江苏苏果集团以南京为基地,发展连锁经营,不仅占据了南京超市业态6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人们描述为“在南京,想找一个从未在苏果买过东西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还积极开拓外地农村市场,在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6省建立1000多家连锁店,这些店大多在郊县乡镇,真正为农村带来了现代化的流通方式。
还有中华棉花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再生资源公司、安徽辉隆农资集团、浙江供销超市等,都是系统内可圈可点、在自身经营取得良好效益同时积极发挥助农增收带动作用的大型龙头企业。他们组成一个强有力的“龙头”团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网工程”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供销合作社改革中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这些令人鼓舞的新闻、现象、数字与典型,是供销合作社近些年来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取得成果的集中体现。供销合作社此时此刻的“再现辉煌”与计划经济年代的辉煌相比已具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10多年间,数字的变化就是最有力的见证!
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
从1992年到2006年十四年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经历了一个由主营业务日益萎缩、亏损严重、队伍不稳、人心思走到全面改革、加强管理、走出低谷的艰难历程。这一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92年到1998年。全系统连续亏损,最高亏损年份1998年达到156亿元,加上沉重的人员、债务包袱,股金风波的冲击,供销合作社曾面临崩溃消失的边缘。
第二个阶段是1999年到2002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认真贯彻国务院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解决供销合作社当前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把工作重点转向扭亏增盈。1999年专门召开扭亏工作会议,2000年第三次全国供销合作社代表大会、2001年三届二次理事会,都把扭亏增盈作为大事进行部署,并且提出供销合作社不消灭亏损,亏损就会消灭供销合作社。2000年全系统扭亏为盈,当年系统汇总实现利润13.77亿元。2001年,情况进一步好转,汇总实现利润16.39亿元,2002年达到28.6亿元。
第三个阶段是2003年至今。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在总结系统改革经验、巩固扭亏增盈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四项改造”(即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以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以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供销合作社的指示和要求,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和发展,使供销合作社的体制和机制不断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是社有企业活力得到增强。经营状况逐步好转,汇总盈利连年大幅度增加,2003年42.3亿元,2004年50.5亿元,2005年65.9亿元,2006年达到79.5亿元;
二是债务包袱得到初步化解。
三是社有资产得到保全,供销合作社的为农服务实力有所增强。改革初期,供销合作社的所有者权益一度滑落到477.64亿元,到2006年底增加到893.08亿元,增长87%。
四是队伍得到稳定,体系得到巩固和发展。截至2006年底,供销合作社有省(区、市)联合社31个,省辖市(地、盟、州)联合社342个,县(区、市、旗)联合社2374个,基层社21617个(按经济区设置),社有企业47303个,各类经营网点和产业活动单位42万个。
五是购销额逐年扩大,在农村中的主渠道地位得到了巩固。2006年全系统购销总额突破1.36万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供销合作社的化肥销售额占全社会的70%左右;棉花收购额占全社会的60%左右;再生资源的回收额占全社会的52%左右。供销合作社总体上已经走出低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供销合作社再次吹响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主动作为、争做贡献的号角!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白立忱曾在2007年初的总社第四届理事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供销合作社已经进入联合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合作经济也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曾经走过的道路,正如国务院领导同志指出的那样:供销合作社系统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特色、农村特点、时代特征、供销社特性的中国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之路!
四条经验 奠定发展之基
●不断地改革创新来增加生机和活力。
●依靠自身艰苦奋斗、强化队伍建设。
●把握发展机遇,与时俱进。
●依靠国家的政策扶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拓展发展空间。
●依靠自身艰苦奋斗、强化队伍建设。
●把握发展机遇,与时俱进。
●依靠国家的政策扶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拓展发展空间。
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特色、农村特点、时代特征、
供销社特性的中国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之路
供销社特性的中国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之路
跨越式发展的宝贵经验
本报首席记者 郑劭清
本报首席记者 郑劭清
|
供销社之所以能够始终扎根广大农村,经受住市场经济考验,实现新时期新跨越,总结我们的经验,一是因为广大干部职工不断改革创新,增加生机和活力;二是因为艰苦奋斗,强化队伍建设;三是因为把握发展机遇,与时俱进;四是因为靠国家政策扶持,拓展发展空间。因为这样,我们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特色、农村特点、时代特征、供销社特性的中国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之路。
改革创新 供销社焕发生机活力
2002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明确提出 “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以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以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 (简称“四项改造”)。这是对原有供销合作社的体制和机制的重大变革和创新,也是全国供销社系统得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增加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所在。
延安南区供销社的前身是被称为“中华第一社”的南区合作社。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该社经营一度陷入萎缩,濒临破产。经过公开竞争,王新江成为南区供销社主任。在他带领下,该社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借助陕北“封山禁牧、舍饲养畜、退耕还林(草)”的机遇,形成产业化经营、集约化发展格局,建立优质牧草基地、种兔繁育基地、陕北小杂粮加工厂等。
从全国来看,各地基层社也纷纷利用自身资产优势、网络优势,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层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模式。仅2005年,供销社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商品基地等形式带动农户近2000万户,助农增收近500亿元。融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基层社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通过领办、联办专业合作社,供销社再造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基础。
总社提出的“以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就是要在社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合作经济发展。各地针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措施。对优势骨干企业进行控股改造;对具有一定经营优势和净资产、但包袱沉重的企业进行剥离重组;对规模小、资产质量差的企业整体转让;对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通过改造,社有企业活力得到增强,2003年汇总盈利42.3亿元,2006年达到79.5亿元。
什么是供销社的“生命线”?江苏省吴江市供销社的答案是“为农服务”。这在以前许多联合社难以理解,因为他们忙于管理直属企业,疲于应付日常事务。自从全系统推进“以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后,各级联合社把工作重点转向为“三农”服务,整合系统内外各种资源加强服务。浙江省瑞安市供销社对原有9个基层供销社进行重新布局,开放办社。他们建农贸城、领办专业合作社,还出资200多万元与财政共同组建农信担保公司。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明确由供销合作社承担指导引领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职能,联合社改造呈现明显成效。
数据显示,全系统有50%的经营服务网点得到改造或业态转换,2006年购销总额突破1.36万亿元。几年来,各地供销社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对供销合作社传统门店进行整合、改造、优化和提升。一是加盟大型连锁企业,利用他们已经建立的信誉和知名度,走低成本扩张、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如山东省莒南县发展农村超市,一开始加盟上海华联、联华;二是发展本系统、同行业间的联合合作,如2003年总社牵头成立的“新合作”采取“行政化推动,市场化运作”,在各省区市广泛布点;三是依托龙头构筑现代流通网络,如浙江供销超市,从绍兴覆盖到几个地区。现在,全系统已发展农业生产资料连锁、配送网点13.5万个,发展日用消费品连锁、配送网点17.5万个,建设各类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15.4万个,覆盖面达到全国行政村总数的30%。
艰苦奋斗 强化队伍建设
1965年,一部名叫《红色背篓》的电影轰动一时。电影主人公原型是北京房山周口店供销社“背篓商店”的负责人王砚香,他带领几名职工常年背篓上山收购、卖货,服务散居在50多个自然村的数千名农民。回忆往事,王砚香说:“只要群众满足,我的干劲倍增。”
与“背篓商店”同一时期,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南林州石板岩供销社干部职工,翻山越岭担货下乡,他们的“扁担精神”名扬天下,激励无数供销合作社人。
现在农村经济发展迅猛,供销社职工不再需要挑货下乡,“背篓商店”也不复存在,但艰苦奋斗、一心为农的“背篓精神”、“扁担精神”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王砚香所在的供销社为山区农民打井引水,组织农民建果园、种药材,想方设法为农服务、助农增收。石板岩供销社筹资建成综合服务社,办起豆腐坊、酱醋厂和药材专业合作社,在4A级风景区投资宾馆、超市,一样深受农民欢迎。
从“扁担精神”、“背篓精神”,到新时期的王凌云、周华,都闪烁着供销社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光芒。正是有着一支有精神支柱,肯干事、能干事的队伍,供销社的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
如今,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有职工370多万人。这是支庞大的队伍。能否强化队伍建设,事关供销合作社事业能否得到长足发展,也关系到我们能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来,全系统实行“人才兴社”战略工程。一方面引进各类人才,促进队伍“升级换代”,总社通过机关干部岗位交流、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多种形式,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另一方面加强干部职工培训力度。将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课堂培训与实践培育、专项培训与综合素质培训有机结合。先后组织直属企事业单位干部培训班、高级工商管理人员研修班等,并于2004年启动全国供销合作社主任培训工程,三年时间轮训2000多名县社主任、300多名地市社主任、200多名省社领导班子成员。
把握机遇 供销合作事业与时俱进
供销社的地位和作用,最终取决于自身,不是别人赋予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供销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能否把握好机遇、与时俱进,对供销社来说至关重要。
2005年底,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国务院同意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
2006年10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次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下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指导意见》,要求全系统以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着力提高专业合作社运行质量和服务水平。
截至目前,全系统共创办各类行业、专业协会1.4万多个,入会会员213万个。累计投入2100多万元,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培训班2500多期,培训人数达到18.2万人次。
2007年年初,总社召开的“‘新网工程’、‘千社千品’富农工程对接展示会”,组织“新网工程”龙头企业与参展的8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产品购销协议,成交额6480万元。全系统现有17.5万个便民超市,均设农产品销售专柜,100多类500多种农产品进入连锁经营网络。全系统550家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进行了改造和整合,为专业合作社产品入市交易开辟便利通道。
拓展发展空间
总社党组、理事会多次强调,各级供销社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的支持,有力推动供销社各项工作。
经过多方努力,财政部同意“新网工程”项目列入国家支持项目,并从2007年起财政列专项3.5亿元;商务部明确要把“新网工程”纳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扶持重点;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提供贷款支持13亿元。
各级供销合作社也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截至目前,全国有28个省(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党委政府或办公厅的名义下发了文件,明确了供销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有21个省明确由供销合作社承担指导引领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职能。有13个省从财政列出专项资金支持“新网工程”的建设,据统计总额有近5亿元。其中,广东省政府每年拿出3000万元,加上市、县配套,全省2007年共落实扶持资金1.8亿元;山西省政府拿出5000万元,加上市县配套,已落实8000万元;浙江省2007年落实了4000万元;山东省2007年落实资金5000万元。
链接
▲ 总社“千社千品”富农工程开展两年来,共有1916家专业合作社入选,发展入社农户139万户,平均每个专业合作社727户,是全国的4.6倍。平均带动农户2505户,年帮助社员实现收入163亿元,专业合作社自身实现利润16.2亿元,工程取得初步成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施行后,已有1065家纳入“千社千品”的专业合作社完成了工商注册,占总数的84%;有1029家实行按交易量进行返还,占总数的54%;90%以上的专业合作社完善了章程,健全了组织机构,召开了社员大会。“千社千品”富农工程引导合作社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共发展注册商标938个,有694家专业合作社建有标准化生产基地,有853家通过国家质量认证,631家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338家通过绿色产品认证,152家通过有机产品认证。
2007年入选的专业合作社中,有435家合作社的产品进入超市、批发市场,实现销售收入43亿元,374家产品进入供销合作社批发市场,实现销售收入33.7亿元。
▲ 2007年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会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海南省签署《关于推进“新网工程” 建立海南农产品运输销售合作机制的备忘录》。会上,13个省市供销社与海南供销社系统共签订农产品订单42万吨,总金额达8.7亿元。
根据《备忘录》,总社支持办好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支持海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在海南农产品运销中发挥骨干作用;支持海南省农产品运销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和海南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总社的融资平台,支持海南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农产品运输和销售方面融资工作,支持海南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海南省政府支持总社“新网工程”建设,加快构建海南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支持总社重大改革措施在海南进行试点和推广,加快海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改革与发展;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大政府对农产品运销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支持总社搞好技术培训推广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 苏果超市因创出“南京模式”引起全国同行关注,首席执行官马嘉樑在北京荣获第二届“中国连锁业突出成就奖”。所谓“南京模式”就是依托南京大本营供应链、资金、管理、人才支持和保障,通过多业态快速布点使区域市场达到饱和状态,从而形成市场领先者的竞争优势,巩固市场地位,抗衡竞争对手。
据了解,苏果在外埠市场已经加快了克隆“南京模式”的步伐,在淮南已经发展了11家网点,连云港22家,马鞍山27家,合肥21家,另外,苏果连锁网点不断向县城、乡村市场纵深推进,进入镇村的苏果“农家店”深受农民的欢迎。2007年1-9月份,在县城开设了35家网点,在乡镇及镇以下农村开出56家网点。至目前,在县及县以下乡镇店铺数超过1000家,占网点总数的56%以上,其中在镇村的网点数为783家。
▲ 云南省供销社系统 在党的十六大以来发展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两社一会”(农村综合服务社、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流通协会)累计已达10221个,提前3年实现兴办1万个“两社一会”的目标,“两社一会”已覆盖全省村委会,以及大部分村民小组,为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从迪庆雪域高原到美丽的西双版纳,从滇东北的彝族村寨到怒江峡谷的傈僳人家,处处都能见到供销社兴办的门店,感受到它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昆明市供销社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把兴办农村“两社一会”作为深化基层供销社改革、提升为农服务水平、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工作来做。在具体工作中采取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措施。仅两年的时间,全市就发展“两社一会”916个,加上原有的网点累计达1657个网点,已覆盖全市94.6%的行政村和大部分村民小组,服务农户632738户。2007年1-8月完成销售收入12092万元,助农增收4678万元。
政策
▲ 中央财政三点五亿元专项资金全力推动“新网工程”建设。为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流通产业,中央财政正式设立“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专项资金,以推动“新网工程”发展,支持新农村建设。目前该项目首批资金——2007年度3.5亿元专项资金申报核定工作已顺利完成,资金正陆续拨付到位。
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供销合作社系统做好“新网工程”建设。此次设立的“新网工程”专项资金正是中央财政对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一项重要财政政策。
2007年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农资和农副产品服务网络的改造运营,主要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的方式。3.5亿元“新网工程”专项资金中,财政贴息3亿元,以奖代补资金0.5亿元。
▲ 新合作改造传统经营网络,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0亿元。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委员会2007年第22次常设委员会会议上,新合作商贸连锁有限公司的“供销合作社传统经营网络改造二期项目”10亿元贷款申请经过审议并获得通过。
2006年,新合作公司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首笔3亿元贷款资金和自有资本金,启动“供销社传统经营网络改造项目”建设,在13个省份整合、重组16家区域控股子公司,形成了12多亿元的资产规模,改造、带动县(市)以下经营网点2万多家,实现销售额80多亿元。此次10亿元贷款获批之后,新合作公司将按照规划,大力整合农村供应链,利用供销社现有经营网络,在18省份建设500个县级配送中心,辐射、带动10万个农村基层网点,力争3年内实现销售额500亿元;为农民提供综合服务,把“新合作”打造成为中国农村现代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
▲ 山西省供销社农村物流建设获1.5亿元扶持。山西省供销社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发布消息,从2006年起连续5年,山西省政府每年安排3000万元设立供销社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和帮助全省供销社建设和完善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体系,解决供销社在改革发展中存在的资金困难;同时,对于供销社发展的农资和日用消费品便民店,省政府将视其规模大小分别给予3万元左右的资金补贴。据了解,到“十一五”期末,山西省60%的基层供销社要成为当地农村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发展新农村建设便民店10000个,领办专业合作社500个,发展农民经纪人协会及农产品行业协会100个,改造新建各类区域性农产品市场200个,组建县级以上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龙头企业100家、连锁超市5000家、便民超市1000家,初步建成农村现代流通经营服务网络体系。
三个坚持 夯实立足之本
●坚持为农服务方向
●坚持市场取向
●坚持改革创新
江苏省东台市范公供销社小杂粮购销协会组织农民分拣粮食。
本报记者 曲丽赢 摄
因为创新,许多供销社越来越不像农民印象里的供销社;
也因为创新,农民心目中的供销社正是离他们最近、跟他们最亲的供销社
也因为创新,农民心目中的供销社正是离他们最近、跟他们最亲的供销社
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报首席记者 郑劭清
前不久,吉林省前郭县农民周永成给总社有关部门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我想跟你们说说心里话:供销合作社给农村经济带来最大的活力,特别是(它的)网络遍及各村、各家,使农村没有信息死角……农产品要销售,质量是关键,希望供销合作社能把好质量、品牌等关口,让中国供销合作社走向全世界,繁荣农村经济。”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供销合作社为什么依然能够深受农民的欢迎?我们靠什么赢得市场、赢得地位?一言以蔽之:供销合作社要继续坚持为农服务方向、坚持市场取向、坚持改革创新。这是我们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坚持为农服务
江西省婺源县李坑村的王大伯在后山种了三亩水田,每到水稻抽穗时,他都要给地里追一遍肥。李坑供销社的职工了解王大伯的心思,为他备好三袋尿素,亲自蹬车送到了王大伯家。
走村入户贴心服务,是供销社为农服务的一个特点。全国政协副主席、总社理事会主任白立忱指出:“供销合作社的最终目标是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改革要日益接近这个目标,而不能远离甚至背离这个目标。”坚持为农服务方向是供销合作社题中应有之义。
农产品“卖难”让许多农民发愁。不过山东商河果农却不担心,该县供销社与农民签订最低保护价,八年内负责收购,对高出保护价销售盈利部分,供销社按15%-30%向果农返利。海南省供销社每年组织冬季瓜菜产销交易会,今年又组建海南农产品运销公司,邀请各省供销社举办订货会,帮助把海南的瓜菜销往内地市场,每年使农民增收上亿元。广东台山冲蒌供销社组织蔬菜专业合作社,提前介入到生产环节,引导当地农户种植冬瓜、尖椒、马铃薯等,通过订单农业方式推销蔬菜近3000吨,助农增收200多万元。
为办成真正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地供销合作社领办、参办专业合作社。一方面,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让农民得到实惠。新疆呼图壁县棉麻公司,以轧花厂为依托,吸纳100多户棉农和轧花厂组建棉花合作社,4年内向棉农按股金分红和按交售量返利125万元,平均每户万元以上。另一方面,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管理,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和能力。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组建的专业合作社普遍设立了社员代表大会,理、监事会制度,在理、监事会成员中,农民代表分别占到了62%和66%以上。专业合作社通过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吸引农民社员参与专业合作社事务的管理,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以及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和素质。
更多农民享受到供销合作社的综合服务。一大批农资专业合作社、庄稼医院、村级综合服务站等基层为农服务组织发展壮大,测土配方、技术培训、信息咨询、专家讲座等多种便利服务到村入户,新品种、新技术、预约上门、热线咨询等多种服务方便农民,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河南商丘西马庄棉花专业合作社,组织专业技术员入村到户,指导棉农,使优质棉种植面积发展到2500亩,亩均单产皮棉80公斤。
同时,供销合作社创办一系列社有企业、发展一批产业,也扩大农民从事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如山东潍坊乐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收入十多亿元,职工一万多人,处在一个小镇,不但吸收附近农民就业,还带动附近农民搞运输,办餐饮等服务业。
坚持市场取向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供销合作社坚持市场取向,必须正视而不是逃避市场规律。实践证明,联合与合作是供销合作社应对竞争、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要我联”,到市场形势变化后的“主动联”,联合、合作在工商、商商、农商、研企间逐步推进。
一批农资企业立足整合产业链,开始联合合作。山西省农资公司率先提出“上联工厂保资源,中联系统建网络,下联农户保市场”的经营战略,成为农资流通领域最早实践联合的企业。“苏农”参股南京“红太阳”,民营上市公司入股湖南农资,一些省、地级农资连锁配送公司相继加盟“中国农资连锁配送为农服务工程”中,流通企业稳固货源、延伸网络、强化服务,实力不断增强。
“新合作”选择系统内一些有较好基础的经营网络,采取以小代大的资金投入,合作或整体加盟等方式,以联合求双赢的发展模式,投资组建了江苏“新合作常客隆”、陕西“西果”、重庆“新合作联佳”等公司,形成联结14个省、拥有18家区域控股子公司、5.2万多个经营网点的流通网络,2007年预计经营额达120亿元。
在坚持市场取向过程中,以县为中心、基层社为骨干、农村综合服务社和便民超市为终端的县、乡、村三级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如山东省莒南县供销社,连锁经营网络覆盖全县乡镇和村庄。供销合作社占全县日用品市场的份额由2002年的20%提高到现在的52%,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份额由80%上升到95%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供销合作社系统有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科研单位,他们在为农服务中发挥重要的技术和智力支撑,同时在面向市场过程中也产生很好的效益。总社科技推广中心和部分省社为系统龙头企业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牵线搭桥,促进科研成果与生产结合。总社八个科研院所和系统科研单位也为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在广西成立香料出口创汇基地;探索“科研院所领办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的产业化模式,出资组建中外盒子蔬菜FD项目,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年销售收入3200万元。
坚持改革创新
每到春耕备耕,总有许多农民担心自己买到了假肥料、假种子。怎么让农民们选对真种子,用好放心肥,2004年,总社与国家工商总局联合,率先在供销社农资企业启动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工作,以建立农资企业信用档案为切入点,实施ABCD四档分类监管,建立相应的激励、预警、失信惩戒、严重失信淘汰机制,加快系统诚信建设。这一创新的监管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2006年在烟台,许多农民会选用烟台太阳农资连锁公司的“烟农”牌农资商品,因为经信用监管,该产品成为工商部门向农民的“推荐产品”。
供销合作社不断改革,创新无处不在。要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要真正为农服务,就要改革创新供销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拿基层供销合作社来说,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坚持改革与新建并举的原则,积极吸收职工、农民和其他涉农组织入股,组建新的基层社、中心社或实行一县一社,盘活资产,搞活经营。坚持合作制的基本原则,密切与社员的经济联系,定期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完善理、监事会制度,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二是根据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吸收农民、专业大户和职工入股,采取职工领办、引导农民合办、与村委会联办等多种方式发展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专业经济协会等基层组织。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替代失去服务功能的原基层社。“十五”期间,据26个省的调研统计,基层社整体改制为专业合作社的约占改制总数的6.3%。
就联合社来说,各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通过推进体制创新,积极转变职能。比如山东省滕州市供销社,同时挂出了“滕州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滕州市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办公室”。开放办社的联合社,正努力向成员组织及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指导和服务。原来成天为企业改制忙忙碌碌的供销社,对直属企业也由“管企业”向主要“管资产”转变。而各地推进社有企业改革,也由单纯的减人、减债、减负,向优化社有资本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成为社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形式。
“新合作”也是改革创新的一个典型。该公司以整合系统网络资源为出发点,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以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流通方式推进联合发展,实现低成本快速发展。许多超市还探索发展消费合作社,让农民参与超市管理,并享受优惠和返利;在经营方面寻求和拓展农资合作;在服务方面努力开发,拓展便利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各项中介服务和公益性服务。因为创新,许多供销社越来越不像农民印象里的供销社;也因为创新,农民心目中的供销社正是离他们最近、跟他们最亲的供销社。
链接
江苏省供销合作社——
江苏省供销社和省新闻出版局在全省范围开展“万村为农服务社”工程与江苏“农家书香”工程联合共建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
各地供销合作社向新闻出版局推荐“为农服务社”作为村级“农家书屋”的建设地点,提供适宜作为借阅的场所并配备相关管理人员配合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开展农民读书活动。对具备条件的“为农服务社”,在办理许可手续后,可开办经营性“农家书店”。
青海省供销社——
2006年,在青海省供销合作社的努力下,青海省循化县天香两椒有限公司经过航空食品分公司的严格考察,双方终于达成协议。首批2000袋辣酱已运达西宁曹家堡机场,在飞机套餐中使用。该公司总经理表示,公司还要陆续推出循化的各类特色产品供应飞机上的乘客,通过航空、铁路和旅游市场等渠道,开拓更大的市场,让青海的特色农产品真正走向世界。
山东日照市供销合作社——
日照市供销合作社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按照“政府引导、供销社主办、各部门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在中心村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或综合服务社,在帮助农民解决购买不方便、不安全、不经济问题,便利农民消费的同时,拓展服务功能,广泛开展技术、文化、健身、娱乐、洗浴、幼教等综合服务。截至目前,日照市供销合作社已经创办服务中心36个,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肯定和广大农民的赞誉。
山西太原市供销合作社——
2006年8月初,在太原市阳曲县凌井店乡发生了一起让当地菜农感动的事:受多种原因影响,该乡的数百亩西葫芦在一公斤6分钱都没有人买的情况下,经过太原农民经纪人协会与太原市供销社出面,一次性购回26万公斤西葫芦,在早市、农贸市场设立代卖点20个,加上居民区的固定卖点,构成一个覆盖全太原市的销售网络,将西葫芦全部卖出。 (本报资料室提供)
回顾
◆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
2007年7月10日,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与中国移动系统合作的“供销通”项目试点工作于当日启动。
总社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运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以信息化带动农村流通现代化,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据介绍,由总社与中国移动联合与合作实施的“供销通”项目,就是基于中国移动的信息技术平台、无线传输网络以及“供销通”信息机和手机等移动终端,充分整合和发挥双方在各自领域的行业、网络和信息资源优势,在为农民和供销社经营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解决农村信息“收集难、发布难、交换难”的同时,根据供销合作社的需求特点,通过电子信箱、网络界面以及短信、语音等无线接入方式,为农民和企业提供信息采集、存储、检索、监测、发布等信息流服务;订货管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等商流和物流管理;资金归集、结算、身份认证、支付、收费充值等资金流管理和电子商务;商品防伪、诚信体系建设等公共服务,使之逐步具备全面的商品流通管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公共服务功能,满足“新网工程”农业生产资料等四大网络商品购销信息、物流管理和资金结算的信息化管理需求。此项目不仅可以大大提升供销社网络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北京市供销合作社 ◆
北京市供销社为配合市政府“解决京郊农村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方便”的部署,近几年大力筹备农村医药连锁经营网络建设。该社以北京郊区药品连锁竞标为契机,在门头沟、通州、延庆、顺义、平谷、房山等郊区县分别参与了金象大药房、医保全新、嘉事堂、区县药材公司的连锁经营。
尤其是门头沟区供销社,在积极与区政府沟通的同时,与北京医保全新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密切配合,取得了门头沟区农村药品零售经营权。在医药网点建设中,他们坚持“镇镇有药店、大村有网点、药品质量优、农民得实惠”的原则,以斋堂基层社为龙头、配送中心为依托,引进医保全新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先进的管理模式、严格的企业制度和现代化运作方式,快速有效地建成了医药经营网络。
截至目前,已建乡镇中心药店16个,村级药店177个,医药网点覆盖了全区乡、镇、办事处和行政村,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成功开办农村医药连锁药店的典型,为保证农民吃上放心药、低价药作出了贡献。
◆ 河南省供销合作社 ◆
2006年10月中下旬,河南省杞县辣椒收购价格低至冰点,每公斤辣椒仅卖两分钱,甚至一度出现市场拒收现象,个别农户不得已将收获的辣椒扔掉并拔掉辣椒棵。群众反映和媒体报道迅速引发了多方关注,特别是引起了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的高度重视。
11月15日,他在报纸上批示,要求供销社对此问题“帮助解决”。很快,河南省供销社派出工作组深入杞县辣椒主产区进行调研,并就如何破解农产品卖难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据了解,目前供销社对新鲜食用辣椒的收购工作已结束,并通过多方努力,已销售杞县辣椒90%以上,且价格稳定。
◆ 湖北省供销合作社 ◆
湖北省农发行和供销社企业银丰集团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以诚信为基础,已经进行了4年的友好合作。2006年度省农发行为银丰集团提供了充裕的资金支持,省农发行给银丰集团的综合授信额度达7.7亿元。在农发行的支持下,银丰集团的各项经营业务快速发展,实现营业收入过30亿元,实现利润近4000万元,经营和交易棉花达30万吨,赢得了“十一五”期间的良好开局。
2007年是银丰集团向大发展期过渡的关键之年,各项经营业务共需流动资金35亿元,棉花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需资金4亿元。对此,省农发行丁伟行长表示,银丰集团优秀的团队、完善营销网络、科学的管理及创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使他们对合作充满信心,在新的棉花年度里,农发行将以继续把银丰集团列为重点支持对象,给予力度更大、服务更完善、多品种、全方位的信贷支持。
◆ 浙江省供销社 ◆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与省邮政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协议明确,双方在物流配送、资金归集、商品销售、绿卡刷卡消费、代理信息、报刊零售等领域进行广泛密切的合作,共同推进双方业务创新和发展。在起步阶段,双方重点发展的合作项目是:邮政部门为供销合作社系统连锁经营企业及其连锁网点提供商品配送服务;供销合作社系统连锁经营企业及有条件的连锁网点承接邮政代理业务,为邮政绿卡用户刷卡消费时提供会员待遇,并积极利用邮政渠道开展对连锁网点的货款结算和归集。(本报资料室提供)
三个作用 指引光明之路
●发挥供销社在农村现代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
●发挥供销社在农民经济合作中的带动作用
●发挥供销社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
河南省兰考县陈寨合作社用文艺汇演宣传合作社精神。本报记者郭昌盛 摄
新一轮的回归、新一轮的创新,让供销社
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重新找回了自我,找回了自信
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重新找回了自我,找回了自信
回归中创新 创新中回归
本报记者 于璐娜
2007年刚刚过去,当我们翻看一个县市级供销社主任的年终总结,欣喜地看到了这样的语言——“经过三年的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三年规划基本实现,日用品、农资连锁网络覆盖50%以上的行政村……今年1至10月共计销售天目湖土特产3000多万元,其中,溧阳主打农副产品天目湖砂锅鱼头销售6万只,溧阳风鹅28万只,天目湖白芹20万斤,助农增收500多万元……”
在过去的五至八年间,越来越多的供销社在经历了“扭亏”、“刹车”及体制创新、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整改措施后,走出了低谷;如今,大多数供销社主任可以在年终总结中扎扎实实地记录一组组供销社为农服务的数字,真真正正体会一个供销社人因农而生、为农而在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今日看来,这种踏实的幸福感来自理想的坚定、方向的明确,更来自于改革创新的思维突破;然而,就在五年前,还有不少供销社徘徊在改革阵痛所带来的困惑之中,缺乏足够的信心阔步前行。刚刚在“消灭亏损的战斗”之后恢复元气的供销社,究竟还能走多远?供销社的地位何在?供销社的作为何在?
2003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一篇题为《供销社:扎根农村再成龙》的通讯在整个供销社系统甚至社会上引起共鸣。这篇报道大篇幅报道了十六大之后,供销社积极完善服务网络、兴办农村超市、发展专业合作社、培育龙头企业等事业的开展情况。
2003年11月23日,新华社记者在国内动态发表了《村村有网点,店店无闲人——河南省林州市供销社发展调查》,全面报道了林州市供销社发展农村网点,开展连锁配送,为“三农”服务的情况。
河南林州市供销社——这个昔日供销社“扁担精神”的发源地,用自己真诚为农服务的举动,再一次激发了供销社人新一轮的创业激情。很快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就在新华社记者的调查报告上批示:农村市场潜力巨大,供销社应该也可以有所作为。
是的,“扎根农村”的供销社可以“再成龙”。供销社人已经意识到,自己新一轮的创业将从农村开始,自己未来的事业将在农村成就,这将是一场回归中的创新,创新中的回归。
主导农村现代流通
2003年6月,很多供销社人都被一篇题为“506家超市急侵供销社 德隆立志农村沃尔玛”的新闻报道刺激着眼球。2003年4月,一家注册资金5000万的山东德农农资超市有限公司,依托德隆国际战略投资公司的强大资金背景,迅速在农业产业化发达、供销社与农民关联度较高的山东全省扩张门店。
“德隆的远景是建设百年老店,成为中国最大的农村零售商业企业和综合服务企业,成为中国农村的‘沃尔玛’”。德农总经理当时这句豪言壮语虽然后来伴随着德隆资金链的断裂而成为泡影,但却让供销社意识到,狼真的来了。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正携手商业资本向供销社传统的经营方式发起最猛烈的冲击。
2003年,全国供销社系统拥有50万个经营网点,但在整个供销社系统中,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商场仅有百余家。
面对这样的局势,2003年5月10日,回良玉副总理又就此事专门批示:“北京德农农资超市公司进军农资市场,对供销社系统是一个挑战。真挚地希望各级供销社通过‘四项改造’,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总社领导在考察山东之后,语重心长地强调:“发展农村流通网络的机遇不会很长,也就是两三年左右的时间,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利用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改造传统经营网络。”
最好的防守是出击。为了对全国供销社系统的传统经营网点进行大规模改造和重组,重构农村流通网络体系,2003年11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牵头,联合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和知名民营企业共同投资,组建了新合作商贸连锁有限公司,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以产权为纽带进行管理。
供销社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模式、全新的体制在现代流通领域的这次发力,为全系统联合发展、重塑网络吹响了号角,也做出了示范。截至2007年,“新合作”已在全国14个省份拥有18家区域控股子公司,发展经营网点4万多个,年销售规模达到120亿元,成为中国农村连锁经营前10强的重点龙头企业。
经营业绩只是“新合作”扎根农村的一个注脚,更多的注脚来自农民的切身感受。在河南南阳,遍布全市的2460家“新合作”超市和农家店,不只是一个购买日用品的地方,辣椒、香菇、山药等等这些当地农民生产较多的农产品,均可以通过“新合作”的农家店畅通销售;洗浴、理发、征订报刊、话费收缴等系列化社区服务在这里也可以“一站式”获取。“一网多用”,这就是“新合作”超市扎根农村的战略性经营措施。
整合发展、现代化经营的供销社流通网络正将供销社在农村市场的传统优势放大。2005年2月起,商务部在全国进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供销社的网络在其中占据了60%以上的份额。2006年时,全国供销社系统已经有近50%的经营服务网点得到改造或业态转换,开展连锁经营和配送业务的企业达2500多家,并涌现出像中国农资、新合作、江苏苏果、浙江供销超市、安徽辉隆、新疆农佳乐等一批有品牌、成规模的大型流通企业。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赢得了农民的赞誉,增强了供销合作社的实力,推动了农村流通现代化。
2006年,当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供销社人已经有足够的信心在新农村建设中担任更重要的角色。2006年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在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中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的作用。同年6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要在全系统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简称“新网工程”),在改造传统经营网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新网工程”成为新时期供销社人的雄心壮志,并且得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就在不久前,“新网工程”项目被财政部列入国家支持项目,并从2007年起列专项资金3.5亿元;商务部明确要把“新网工程”纳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扶持重点;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提供贷款支持13亿元;有13个省从财政列出专项资金支持“新网工程”的建设,据统计总额有近5亿元。
前进的路不再孤独,供销社用行动博取了信任与支持。对供销社来说,发挥在农村现代流通中的主导作用,将是一个正在走近的目标。
带动农民经济合作
如果说供销社在网络建设方面的优势来自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传承,那么供销社在组织农民合作方面则具备着一种近乎天然的优势。正如山东寿光供销社一位搞农资的人士所说,供销社的业务员都是当地人,与农民很熟,农民如果一时手头没钱,还可以先赊后还,供销社有些优势是外来资本无法比拟的,事实也证明,对于农村社会出现的任何动态,供销社只要行动起来就会获知更多。2003年前后,各地供销社普遍展开了一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深入调查。农村合作经济蓬勃发展的态势让很多供销社意识到了发展契机的到来,一场全面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行动势在必行。这是客观形势所逼,也是供销社持续发展所需。
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是供销社全面参与合作经济发展的举措之一。各级供销社联合社,特别是县联社,逐步从注重自身经营转向加强对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从对本系统的管理转向积极为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推广、法律维权和政策协调等服务。
2006年10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专门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的意见》,首次提到了发展“农合会”的紧迫性。文件明确地指出,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即将实施,国家有关涉农部门将从各自职能和业务出发,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给予多项政策扶持和服务,并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与联合,这将是一个更好的发展契机,供销社应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组织基础。
全国供销社系统都在行动。截至2006年底,黑龙江、吉林、宁夏等6个省(自治区)由省(自治区)供销社牵头成立了省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全国50%的市级供销社和45%的县级供销社成立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网络,并向乡镇延伸。
2006年10月,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时,供销社在新一轮合作经济发展高潮到来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法律颁布次日,全国总社就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指导意见》,要求全系统以贯彻落实合作社法为契机,紧紧围绕促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手抓规范,一手抓发展,着力提高专业合作社运行质量和服务水平。同年,全国供销合作社开始大力开展“千社千品”富农工程,着眼于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工程实施两年来成效显著,共有1916家专业合作社入选,发展入社农户139万户,年帮助社员实现收入163亿元。入选工程的专业合作社中,90%以上的有完善的章程和健全的组织机构,84%的进行了工商注册,82%的建立了标准化的生产基地,45%的通过了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或有机产品认证。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供销社,正通过合作制力量的积蓄与勃发,带动更多农民融入市场经济,成长为市场的主人。
担当农村社会化服务骨干
供销社在新时期扎根农村,创新很重要,但另一方面,诚心也很重要。近几年,一些经济并不发达地区反而率先涌现出一批服务创新的供销社典型。
他们并没有什么秘诀,如河南林州合涧供销社,多年来就是坚持一条——“农民需要什么就经营什么”。
山东日照也同样如此,在帮助农民解决消费不方便、不安全、不经济问题的同时,广泛开展技术、文化、健身、娱乐、洗浴、幼教等综合服务。工作做细了,才有了后来的“政府引导、供销社主办、各部门参与、市场化运作”。
日照经验较好地实行了三个结合:一是现代流通业态与供销合作社传统经营模式的结合,使供销合作社网络资源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二是经营性行为与公益性服务的结合,以经营性行为支持公益性服务的发展,并以公益性服务聚集人气,来支持经营的发展;三是供销合作社资源与社会各类资源的结合,供销合作社通过利用自身网络等资源搭建乡村服务的平台,把各种为农服务的资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为农服务合力。
现在,日照经验已引起了全系统的普遍关注,各级供销社都开始大力推动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把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作为供销合作社强化为农服务功能,延伸为农综合服务网络,促进基层社体制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村级综合服务社已经成为供销合作社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前沿阵地,成为开拓农村市场的基本环节,成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的终端和直接载体。
“十五”期间,由供销合作社创办的各类综合服务社正在全国农村迅速扩张,到2005年底,总量已发展到13.33万个。扎根农村的供销社必将在为农民提供综合性服务方面做出一篇大文章。 新一轮的回归、新一轮的创新,让供销社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重新找回了自我,找回了自信。2007年1月17日,回良玉副总理在总社第四届理事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送审工作报告上作批示时指出,希望供销社进一步坚持为农服务方向,坚持市场取向,坚持改革创新,抓住良好机遇,做大做强做好,努力成为农民经济合作的带动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国家领导人对供销社的厚望,也是所有供销社人的共同理想。
链接
▲ 17亿成交额 凸显供销社农副产品贸易潜力—— 2007年底9月下旬,第九届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供销合作专场以农副产品贸易额17亿元的成果圆满落幕。同时供销合作专场的另一成果更为显眼:邀请了全球20强超市中的家乐福、欧尚、易初莲花、大润发、时代等大型外资超市和中国10强超市中的联华、华联、苏果、农工商以及供销合作社系统的销售额超亿元的14家超市参会采购,其中4个超市是世界500强企业。
这次参会企业176个,其中中外超市43个、农业龙头企业92个、专业合作社34个、大型农产品市场7个。参展商品420多个,总成交17.68亿元,受到了参会企业的好评。
▲ 安徽辉隆集团——2007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
“辉隆集团救灾化肥调运原则上在8月底前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