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供销合作社科学发展服务“三农”纪实
走进田间地头
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销合作社如何生存?江苏供销合作社给出了明确答案。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全方位开展为农服务,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的带动力量、农产品流通的主导力量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成功之路。
昔日的供销社,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头连接农民,一头连接市场
“秋风起,螃蟹肥。”高淳县砖墙镇北埂陈村陈来福养殖的螃蟹上市了。由于年初加入了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他再也不用单独跑销售了。“我只要按照合作社的要求,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就行。市场价高,合作社就随行就市;市场价低,就按保底价收购。”陈来福心里踏实多了。
常州横山桥镇省庄村冯如群种植的砂梨熟透了。他指着自己的8亩梨园告诉记者:“果苗是横山砂梨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日本优质高产品种,何时施肥、打药、套袋,都有统一的执行时间和操作方法。”初步估算,他的砂梨每亩收入2万元左右,是种植果物的十几倍。
一个个变化,折射出专业合作社的神奇魅力。
而无论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还是横山砂梨专业合作社,都有一个共同的“娘家”——供销合作社。
江苏供销合作社主任袁静波说,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供销合作社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从1990年到2000年,全系统销售额从历史最高的 1400亿元下降到443亿元。究其原因,他们发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经营主体变得多样,供销社一味守着“三尺柜台”,走“一买一卖”的老路,难免遭遇生存危机。
江苏供销合作社没有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供销社有畅通的流通渠道、专业的农资供应、灵敏的市场信息和一大批熟悉农村、熟悉市场的专业人士。只要走出“三尺柜台”,走进“田间地头”,组建不同形式的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生产组织起来,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统一销售,不仅能解决自身生存问题,农村普遍存在的“卖难”也能得到缓解。
思路转变,打开了一扇窗。从2001年开始,江苏供销合作社闯出了一条引领农户合作生产的“专业社”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系统拥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329家,入社农户35.91万户,带动农户105.4万户。专业合作社一头连接农民,一头连接市场,被形象地称为“连接生产和市场的桥梁”。供销社的生存发展也出现了转机。
今年1—8月,江苏供销社全系统实现销售收入1152亿元,农产品购进总额1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4%和68.6%。
“指导农民种,引导农民调,帮助农民销”
走入南京农贸中心市场,已近中午。虽然过了最繁忙的交易时间,但农贸中心内仍挤满了刚刚完成交易的卡车。这家南京供销合作社举办的批发市场,是南京最大的水果交易中心,批发总量占南京市场消费量的80%以上。
“农贸中心能在南京市场独占鳌头,主要是有高品质的农产品做保障。”袁静波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市场如果仍旧被动地做农产品的集散地,供销社的优势就无法体现。所以,他们利用供销社的市场信息优势、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扶持周边农户开展优质农产品生产,主动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做引领农业产业化的平台。
南京农贸中心总经理朱先强说,南京人爱吃西瓜,但当地西瓜存在品种退化、产量下降等问题。1997年,南京农贸中心从以色列引进优质品种,在江宁区横溪镇种了200亩示范田,开展大棚种植,集中收购销售,并补贴一半运费。很快,横溪西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如今,南京人吃西瓜,就是横溪西瓜。 ”
以西瓜为突破口,南京农贸中心和有关大中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在南京周边相继建设了10个水果基地,联系了一批农村大户、经纪人。农贸中心的销售额也由几千万元,猛增到去年的25亿元,增长了十几倍。
像南京农贸中心一样,“指导农民种,引导农民调,帮助农民销”,已成为江苏供销合作社系统农产品市场的基本理念。如今,全系统拥有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183个,拥有生产基地454个。
农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在东台市时堰镇红庄村路口马路最显眼的地方,中国供销合作社社徽格外醒目,一排整齐的门店呈现在记者面前。这就是时堰镇供销合作社举办的为农服务社。
“农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是江苏供销合作社的服务宗旨。
记者看到,在为农服务社的农资店内,墙上贴着农资经营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农药、化肥的使用配图说明。店内尿素、复合肥、钾肥等有10多个肥种,农药、液体肥料的样品摆满了货架。
“只要一个电话,配送中心马上就可以把货送来;如果客户需要,我们还可以送货上门,送到田间地头。”这里的营业员蒋怀银一边说着,一边将4袋仔猪饲料装上摩托车,正准备给塘东村的养殖户送去。
2007年,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新建为农服务社1342个,累计达到9109个,覆盖了全省50%以上的行政村,成为农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