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出了个“傻人” ——记长阳县农资公司经理李玉清
日期:2013-01-21 09:14来源:竞彩篮球购买联合社
责任编辑:市供销社阅读量: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多少人为了改善物质生活而劳苦奔波,多少人为了中饱私囊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在大多数人眼里,把自己的钱拿出来为公家办事的人是神经病、傻子,长阳供销系统就出了一个这样的“傻子”,他就是农资公司经理李玉清。
“我喜欢这里,哪里也不去”
身材不高,头发花白,眼睛炯炯有神,说起话来声如洪钟,走起路来健步如飞,这就是已过花甲之年的李玉清。从他的外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干练、稳健的人。
1976年,25岁的李玉清从部队转业到宜昌军分区,转业没转行,身上仍然穿着那个年代人人羡慕的军装。1982年对李玉清来说应该是刻骨铭心的,他从军分区调到长阳县农资公司,加入到供销合作社队伍,他的人生从此和供销事业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来到农资公司,李玉清从仓库保管员这个不起眼的岗位干起,凭着他对工作的执着认真,对事业的无比热爱,2003年他当上了农资公司经理。转眼已是2011年,李玉清已到了退休的年纪,当年初来乍到的壮小伙已变成两鬓染霜的小老头,农资公司也早从计划经济时代红红火火、让人艳羡的好单位变成没人搭理、门可罗雀的冷衙门,谁愿意来继任这个经理呢?还是要老李发挥余热,亲戚朋友劝他别理这个烂摊子了,但他还是“傻里吧唧”的应承下来,继续接任经理一职。
从1982年到2012年的30年间,供销系统一路跌宕起伏,在前途最为黯淡的时候,李玉清有过多次到其他单位任职的机会,都被他自己“浪费”掉了,他说“我喜欢这里,哪里也不去”。
“只要把人稳住,把事办成,自己贴钱搞吧”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农资公司的经营受到史无前例的冲击,2000年农资公司停业,没有了经济效益,矛盾层出不穷。各种堆积如山的问题都生生摆在了农资公司经理李玉清的面前,面对眼前的严峻形势,他昼夜思考对策。
李玉清坚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当务之急是保住农资公司的资产。即使把自己逼得要沿街乞讨,也不能做主把资产卖了,李玉清坚定了保住资产的信念,事实证明,他的这一做法是正确的。在那个举步维艰的时期,宜昌地区多地农资公司靠卖资产来安顿职工,眼前矛盾是解决了,却也造成了不能持续发展的永久损失,像长阳农资这样能千方百计保下资产的实属不易。
光保资产不行,还要稳住人心。企业的变故让几十号职工吃饭都成了问题,生存的压力已经让当时的农资公司成了一盘散沙。怎么才能聚拢人心,稳住大局呢?这又是个大难题。李玉清反复斟酌,决定对职工做出以下承诺:有门面的职工不向公司交租费,无门面的职工公司一年补偿生活费3000元。有了这一承诺,职工们的生存有了保障,所有的人又有了盼头,也都静下来了。
职工没问题了,可李玉清的问题却大了:公司账上早就空了,资产也没卖,兑现给职工的承诺要钱啊,钱从哪儿出呢?“只要把人稳住,把事办成,自己贴钱搞吧”,这是李玉清做出的决定——多傻的决定!从来只有把公家的钱揣进自己口袋的人,哪有从自己口袋掏钱为公家办事的人?
可李玉清这回就是彻底“犯傻”了,从2003年任经理开始的近十年里,他为安顿职工从私人腰包里拿出十余万元,而他自己从2003年到退休前没领过一分钱工资。他的钱从何而来?好在他有一个会挣钱的儿子,儿子在北京开公司,一年收入不菲,知道自己的老父亲多年为公事贴钱,就经常给父亲寄生活费。李玉清就是用儿子给自己的生活费替公家办的事。
“老婆婆太可怜了,不能不管”
农资公司有一个退职的老炊事员名叫刘德菊。刘婆婆年近七旬,体弱多病。老伴逝世多年,儿子原来在县水泥厂当工人,后来下岗在家待业,儿媳嫌家贫于是与儿子离婚。刘婆婆母子俩仅靠她每月800元的退职金艰难度日,生活相当困难,李玉清逢年过节都自掏腰包或者在县社争取资金到刘婆婆家探望。
不久前,刘婆婆因天冷在家生火取暖却不慎失火。李玉清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她家,为老人忙前忙后,帮她把家里重新清扫,为她排除其他安全隐患,并且又自掏腰包给她钱表示慰问。旁人说他爱管闲事,非亲非故的老婆婆没必要管这么多,他却说:“老婆婆太可怜了,不能不管。”
其实,李玉清本身就是个热心肠的人,街坊邻居谁家有个红白喜事,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这就是长阳县农资公司经理李玉清——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普通人,一个对工作尽职尽责、为办公事贴进自己钱财的“傻人”。
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么我甘愿做这样的‘傻子’”。鲁迅也说过:“世界正由愚人造成,聪明人决不支持世界”。李玉清无疑是这种“傻子”和“愚人”,他的“傻”和“愚”彰显的却是一个老供销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长阳供销系统正是因为有一批这样的“傻人”,才得以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昂首阔步的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作者:李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