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要破解流通的组织困境
日期:2006-03-09 17:52来源:竞彩篮球购买联合社
责任编辑:市供销社阅读量:
3月6日中国经济导报:新农村要破解流通的组织困境 |
|
本报记者 史 芳 283棵柿子树收益翻番之谜 张坊镇距北京市中心70多公里,虽然不是很远的距离,但乡村景象和北京已经大相径庭。 张玉林是张坊镇一位明星级的农民,连续几年他家的柿子树都获得了当地柿树王的称号。靠种植柿子富裕起来的张玉林告诉记者,六七年来,他种柿子得到的政府奖励加在一起也有2万元了。可殊不知,几年前,老张家的柿子和村里其他人家的一样大多烂在了地里。 老张家9口人,共有283棵柿子树,2002年收入3万元,2003年增加到4万元。记者采访他时,他告诉记者,去年的收入是7万多元。 柿子树没有增加,市场需求几乎没有变化,老张的这283棵柿子树的年收益怎么就翻了番? 张坊的磨盘柿子在旧时的北京已经有了不俗的名声。明代洪武年间,张坊镇大峪沟村就已经大规模栽培磨盘柿。因皮薄汤清,柿汁如蜜,明成祖定都北京时,作为贡品年年进奉,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了。1989年被国家农业部、财政部批准为“磨盘柿生产基地”。 实行土地承包以后,张坊镇的柿子树同土地一起分给了农户。每户农民多则几百棵,少则几棵。张玉林一家分到了283棵柿子树。 不论是历史的盛名还是今天的荣誉,并没有使张坊镇柿子的种植规模转化为经济利益。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张坊的柿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卖难问题,1斤柿子只卖到5分钱。可是即使这么低的价格,仍有大量的柿子烂在了地里。 1998年房山区政府指示供销合作社一定要想尽办法把农民手里的柿子销出去。 供销社要帮助农民把柿子销售出去,办法很多。有传统的供销社收购后经销,也有销售后和农民结算式的代销,还可以把商户介绍到农民家里让农民们自己定价自行销售。但这些方法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张坊基层供销合作社要用市场的方法培养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合作经销。 1998年7月,由房山区供销合作社依托张坊基层供销合作社,联合24户农民自愿组建了会员型经济合作组织——张坊磨盘柿产销合作社。张玉林就是第一个参加合作社的社员。参加了合作社后,大家一起学习先进的栽培和剪枝技术,一起购买价格优惠的肥料农药,一起跑市场联系客户……,合作社的服务受到了农户的认可,到目前已经有会员650多户,成为当地农户技术、农资和产销的重要渠道。通过这个组织,几年来,合作社累计培训社员450人次,树体改造2000多亩,供应优质肥料、农药2100多吨,推销柿子2800万公斤,帮助会员户实现收入4480万元。 7年为什么没有一人退社? 日前,记者来到拒马河畔张坊镇中国磨盘柿子第一村——大峪沟村,看到的是整洁干净的村舍、标准化的柿子树林和富裕起来的农民。过去“柿”事忧心的柿子树,现在成了村口“柿”事如意的招牌。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对流通而言更多的注解是分配。改革开放后,实行了家庭承包后的农村流通,成为家庭和个体的行为。原来为计划经济时代农村流通而设计的供销合作社陷入了困境。进入新世纪后,供销合作社主动调整,2000年整个系统总体走出了低谷。目前我国供销合作社共有2.2万个基层社、1.4万个专业合作社、11.3万个综合服务社、240万职工,涉及2亿农民,成为中国最庞大的经济组织。从数量上看,供销社系统的覆盖面似乎萎缩了,但是,数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服务范围的减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过几年的调整,供销社的设置已经从原来按行政乡设置走向了更加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按经济功能区设置。在张坊镇的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磨盘柿销售合作社中就有两户是拒马河对岸河北省的会员。 7年来有许多合作社的会员已经成了当地有独立经营能力的产销大户,但是,至今没有一户会员退社。流通合作组织的魅力在哪里呢? 有了合作社,农民们有了定价权,市场的魅力就是让会员与合作社的利益相关起来。生产的归宿是把产品卖出去成为商品。过去,张玉林自家的柿子都卖不出去,今天,他的柿子不够卖,还要收购其他柿农的产品共同销售。用合作制的办法,把农民一家一户想办而又办不到的问题办好,组织农民共同进入市场。在流通渠道上组织起来的农户成为了市场的定价者和带动者。目前,张坊镇柿子的种植面积达到了近2万亩,37万多株,年产量600万公斤左右,涉及农户4820户,销售价格也从前几年的每公斤1.20元提高到了2.40元,价格翻了一番。 从张坊柿子合作社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流通合作组织不仅给乡村带来了物质生产的增益,也带来了包括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流动。 与张坊镇仅一沟之隔的房山区河北镇也是一个柿子主产地,但是,那里的柿子在销售旺季最高也只能卖到8毛钱1公斤,比张坊平时的柿子价格还少了整整8毛钱。 在张坊镇记者了解到,合作社带起了一个柿子产业链,有的农户专攻育苗,有的农户主攻运输,去年,合作社的会员们还自筹资金建立了包装加工厂,实行分级包装、分级销售,一年650多户会员就增收20多万元。 有了合作社,农民们有了扩大发展的空间,发展的魅力让会员与合作社成为了利益共享者。 张坊镇的磨盘柿子虽好,但是,合作社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请来日本和韩国的专家看过之后认为,当地柿子并不利于工业化加工。象中国许多农副产品一样,只能鲜食的柿子对农民来说,增收就有了局限性。 但是,自己形容“口袋鼓起来了”的老张觉得自己这283棵柿子树还有增收潜力可挖。采访中,这位67岁的老农民说出了自己的市场经和对专业合作社的具体愿望,一是建一个冷库,反季节销售,让消费者夏天能吃上冰镇冻柿子;二是实现了标准化种植后和城里超级市场建立供销关系,卖出更好的价钱。老张认为,如果两个愿望能实现一个,他家283棵柿子树一年就可以带来10万元的收入。 老张的愿望能实现吗?老张的愿望又靠什么来实现呢? 通过流通组织农民进入市场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一个重点就是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老张的愿望正是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合作指导部部长刘惠也在关心的问题。 在和记者一同到张坊的这天,刘惠回答了老张的疑问。 刘惠介绍说,国家开发银行已经承诺在5年内向供销社提供300亿元的融资额度。先行一步的浙江瑞安供销社已经取得了开行1.05亿元的贷款用到农村流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项目中去。有好的项目,好的前景,能够达到开行的贷款要求就可以申请。供销社将很快组织大家学习使用这些金融工具的方法。 同时,今年,供销社合作指导部将开展“千社千品进超市”活动,发挥供销社遍布全国的连锁超市网络和合作组织的力量使农产品有组织地进入各级城市的超市和批发市场,并向会员们提供免进场费、免管理费的鼓励措施,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现代流通业态的问题。 今年早些时候,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发布了《加快发展基层供销合作社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意见》的中心思想就是广泛开展联合与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据了解,目前全国供销社系统共有连锁、配送网点42万个。刘惠的观点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供销社将依托一个中心——以网络建设为中心,建立苏果、中农、新合作这样的连锁经营体系;两个载体——以综合服务社搭建工业品下乡的途径,以专业合作社搭建农产品进城的渠道,实现双向流通。所以,今年秋天,在北京的超市里,我们将有望看到张玉林家的柿树王结出的磨盘柿。
(稿件来源:总社办公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