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
长江岸边菜花黄,绿葱山巅见牛羊。晚春时节,在八百里巴东的村村寨寨,正在崛起的特色产业成为长江三峡两岸的亮丽风景。
小农户大联合,小产品大市场。作用于产业经济和农民致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
农民联合重构利益格局
入春以来,绿葱坡镇枣子坪村农民高龙梓、徐友乐、税明军同往年一样,下锦衣村,上二等岩,进祁家坪,收购药材,落实面积,忙得不亦乐乎。所到之处,纯朴的山民炖着精瘦的猪蹄,摆上浓烈的烧酒,像贵宾一样款待他们。
还是5年前,眼看着当地农民辛辛苦苦种出的药材卖不出去或者值不了钱,当了多年药“贩子”的老高别出心裁,发起组建了恩施州第一家农民药材专业合作社。专业社负责种子、技术和收购,农民只管种植,“基地+农户”格局渐趋成熟。现在,该社成员由当初的43人发展到1114人。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巴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便如雨后春笋,在大江南北迅速发育并茁壮成长。
野三关一带盛产辣椒,又紧临318国道。由白岩子村郑永群等4位农民发起设立的蔬菜合作社,实行“公司+农户”模式,与17个村的4750家农户签订合同,甜椒生产面积达9000余亩。农民管种、公司管销,蔬菜生产没有后顾之忧。清太坪镇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土壤与气候资源,在魔芋产业开发中,村组干部和产业带头人发起创办了20家魔芋合作社,推行“合作社+农户”的产销模式,为广大芋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到目前,以清太坪为中心的魔芋生产基地发展到3万亩以上。
农民专业合作社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它不改变农民最敏感的土地承包关系和自主经营权利,农民可以根据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自愿结合,合作领域和经营方式灵活多样,专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构建起新的利益机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有着专业合作社“情结”的巴东县供销社主任王崇远如是说。
产业旗舰引领社农共赢
巴东县供销社等5部门不久前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做了一次调研,成果显示:全县涌现各类专业社(协会)41家,26231个农户自愿加入其中,兴办蔬菜、药材、魔芋、柑橘等产业基地69079亩,辐射和带动农户2.54万户。有上百名农村经纪人活跃在田间地头,2万余农户大受其益。
曾经一度贫穷落后的高寒山村绿葱坡野花坪,凭什么一跃成为闻名遐迩的富裕村?这主要得益于两条:一是高山反季节蔬菜成了大中城市居民的美味佳肴;二是专业合作社为农民谋取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蔬菜专业社从外地蔬菜企业拿回定单,到农村信用社争取小额贷款,调运生产资料,培训实用科技,然后组织社员规模生产。而今,单位土地租金由当初的10元提高到300元,农民通过种植白萝卜和结球甘蓝,每年纯收入逾4000元。
枣子坪药材合作社实行种子、肥料和技术“三包”,邀请技术专家到基地现场授课,发放技术资料2000多份。仅2006年度,该社就发动农民种药9000多亩,组织药材销售1800万元,直接为药农增收450万元。这家专业合作社因此跻身全国供销总社确定的百家示范专业社行列。
专业合作社一头面向农民,一头连着市场,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实现了生产经营的规模效益,降低了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风险和交易成本。
2004年3月,汇源集团在溪丘湾乡实施柑橘高效示范园建设项目,先期兴建碰柑基地1350亩。项目建成了,后续投入和果园管理谁来负责?平阳坝村农民谭志刚邀约营盘、天池岭等村的9位农民,出资6.3万元组建了柑橘合作社。几年来,合作社聘请专家为桔农传授果树栽培和管理技术,组织了价值40余万元的农药和肥料。如今,平阳坝橘园面积达8170亩,惠及5000多个农户。
野三关镇常务副镇长胡庆平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山区绿色农产品的优质特性充分利用和保护起来,通过集体的力量实现区域农产品品牌效益,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实现了农产品规模化和标准化。
观念嬗变力推精兵简政
专业合作社发育以后,基层政权把大量不必要包揽的经济、社会事务分离出来,为基层政权转变职能、精兵简政创造了条件。
在巴东,占六成以上的专业合作社是由村两委会主职干部牵头组建的,如东壤口镇雷家坪村支书刘仕平领办的柑橘合作社,绿葱坡镇野花坪村支书王景红领办的蔬菜合作社,茶店子镇茶店子村支书向世枚领办的经济服务联社等等,发展产业经济、服务农民群众、履行工作职能,专业社这个平台作用“一石三鸟”。
去年9月,沿渡河镇农业服务中心率先冲破体制束缚,联合产区200多户农民创立了柑橘合作社,从事柑橘生产、加工、销售及综合服务,与农民结成了经济利益共同体。他们开通“农业服务110”,组建技术服务队,深入基地为桔农传授栽培技术,其后续效应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官渡口、茶店子镇林业站发挥技术、人才和信息优势,引导当地农民大力发展白柚和核桃、板栗生产,专业合作社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同。
基层政府通过专业合作社与农民打交道,改变了传统的思维观念,既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又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化解矛盾、排解纠纷,专业合作社不失为一剂良方。过去,东壤口的桑蚕、官渡口的黄姜遍地都是,农民得不到收益就找镇政府,政府骑虎难下;现在,绿葱坡的萝卜、野三关的辣椒价格低迷,菜农卖不了好价只找专业社,干部一身轻松。
去年因为天旱,绿葱坡、野三关、茶店子等地的萝卜、辣椒、白菜一度滞销。这些地方的专业合作社依然执行保护价收购合同,宁愿自己赔本也不让农民受损失。蔬菜营销大户肖永培主动践行承诺,对订单菜农实行合同价格收购,仅此一项,就为当地菜农倒贴资金近100万元。
合作社有了积累,便把资金投向农村公益事业。近三年来,野花坪蔬菜合作社新修经济断头路12公里,改造村级公路14公里,全村公路通畅率和电视、手机、通电入户率均达到百分之百,农民技校、卫生室一应俱全。
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和发育,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用与效益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