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江苏记者 王丹 通讯员 陆健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前夕,记者随江苏省供销合作社新闻采访团,走访了淮安、盱眙、宿迁、泗洪、泰州、兴化、泰兴、常州、武进、溧阳、镇江、丹阳等五市七县区,就全系统专业合作社发展进行深入调研。在调研中发现,江苏各地专业合作社大量兴起,三大模式已经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龙头企业主导型
以龙头企业为平台,采取“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形成集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紧密型合作体,是目前各地合作社的主流形式。
盱眙兴农鸭业合作社今年3月正式成立,主要依托盱眙金三森食品有限公司龙头优势组建。据公司负责人、合作社理事长刘增金介绍,金三森公司成立于2005年,年宰杀成品鸭300万只,产值可达亿元。龙头企业的日益壮大,促使他萌生了组建合作社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想法。
目前,兴农鸭业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供种供料、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收购、统一品牌,先后发展周边、外来社员300户,户均增收近万元。以泗洪农民王秀富为例,养一茬鸭子4000只,纯收入近万元,一年养7茬,全家就奔小康了。
溧阳五员春茶果合作社、丹阳市江南草菇合作社、泰兴市银杏专业合作社同样如此,先办龙头企业,再建专业合作社,然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后实现共赢,农民致富。
农民经纪人带动型
发挥农民经纪人走南闯北懂市场的优势,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组织销售,“合作社+农民经纪人(农村能人)+农户”模式逐渐成为合作社建办的重要形式。泗洪刘营村党支书刘国林的另一重身份是西瓜经纪人。2005年,他联合8户西瓜大户成立了“泗洪县刘营西瓜生产合作社”,平时当支书,忙时搞销售。在他的热心张罗下,全村300户村民种瓜4000亩,每亩均收2000元,小西瓜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大财源。同样忙碌的还有李海斌,一位药材经纪人。去年,在盱眙供销合作社牵头下,李海斌成立了“桂五中药材合作社”,吸收农户175户,以一人之力撑起了半边天。产前,李海斌为农民推荐优质种子;产中,提供各项农技咨询服务;产后,负责大面积收购销售。社员臧保新高兴地告诉记者,合作社按保护价收购,80亩中药材最少进账6万元。
生产基地支撑型
把千家万户的农户组织起来,充分发挥生产基地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大规划、大种养、大销售,“合作社+农户+生产基地”模式越来越受到农户的青睐。走进常州横山砂梨合作社,500亩的砂梨科技示范园硕果累累,一片丰收的景象。据测算,优质砂梨亩产4000—5000公斤,平均每亩可实现收入2—2.5万元,是常规作物收益的20倍以上。丰厚的经济效益吸引了大批农户的眼球,合作社现吸收首批社员23户,直接带动周边7个乡镇1000户农户,年帮助社员助收80万元以上。在丹阳城墅村,通过合作社的带动,1500亩的大白菜生产基地为该村带来了巨大财富。据丹阳市供销合作社主任胡东升介绍,自2005年成立以来,城墅大白菜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02名,带动农户800户,年销售大白菜750万公斤,帮助农民增收250万元。
不同的合作社,结出了相同的致富果,拥有独立市场经济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江苏农村小康路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常州市供销社系统今年计划兴办19家合作社,宿迁市仅1—4月份就新建了8家专业合作社;泗洪县供销社系统今年打算注册5个,而盱眙县供销系统今年打算发展10家。
据统计,仅2006年,全系统共有50个专业合作社入选全国总社“千社千品”富农工程,涌现出了固城湖牌螃蟹、如星云牌干茧、星彤牌真丝制品等全国知名品牌。
截至今年一季度,全系统累计建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967个,占全省6630个的14.5%;入社农户达24.5万户,带动农户96.7万户,年帮助农民实现收入57.7亿元。
江苏省供销社主任袁静波告诉记者,到“十一五”末,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全系统将全面建成1000个高标准的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积极参与全国总社“千社千品”富农工程,发展一批产业、注册一批商标、打造一批品牌,让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推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