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彩篮球购买

图片
当前位置:

周华:新时代供销社人的风采

日期:2015-08-06 17:04来源:竞彩篮球购买联合社
责任编辑:市供销社阅读量:
周华:新时代供销社人的风采
 
    

——记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常州办事处主任周华

  面对妻子重病和父亲去世等诸多不幸,他仍一心扑在工作上,以一颗拳拳之心,换来了单位的发展和壮大;面对频繁的工作调动和艰苦的工作环境,他服从组织需要,无论在哪里都爱岗敬业,以自己的才智和汗水不断改变单位的面貌;面对市场规则尚不健全和再生资源行业管理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他坚持诚信为本,依法经营,向管理要效益;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物欲和利诱,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本色。他就是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常州办事处主任周华。
  好男儿,甘为事业做奉献
  周华,1991年3月由部队转业分配到商业部机关党委工作。1993年由于机构改革,来到了部属企业中国再生资源开发公司。他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也有自己热爱的工作和事业。但是,接踵而来的不幸却给他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2000年,周华被任命为中国再生资源开发公司所属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所长助理。他积极配合所长,团结带领全体员工,克服重重困难,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使研究所出现了生机。正当他们为彻底改变研究所的面貌而忘我工作的时候,不幸降临到周华家中。
  2002年1月,周华的爱人李莉经医院检查确诊患了乳腺癌。当时周华因为工作繁忙,没能抽出时间去医院照顾爱人,就连动手术时,也没能守在身边,直至手术快结束,周华才匆匆从天津赶回北京。当爱人从手术室里被推出来的时候,他一把抱住爱人,愧疚的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
  七天后,爱人出院回到她所在的北京工人疗养院接受放疗和化疗。周华本应留下来陪她一段时间,由于所里的工作急需要周华处理,他还是毅然回到了所里。
  当周华再次回到家时,残酷的放疗和化疗使李莉头发大把大把地脱落,恶心、吃不下饭,经常是吃了就吐,吃饭变成了一种煎熬。周华眼睁睁地看着妻子遭受这样的折磨,心中充满了怜爱和痛苦,想请假留下来照顾她。可爱人深知周华的秉性和事业心,不仅没同意他请假,反而决定自己也回单位上班,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坚持工作。李莉说,“我忙起来也许就把病给忘了。”妻子的坚强和支持,给了周华巨大的力量和做好工作的动力,他为有这样坚强的妻子而感到由衷的自豪和欣慰。
  屋漏偏逢连夜雨。妻子的病情刚刚稳定,接踵而来的不幸又在考验着周华:父亲患上了前列腺癌。做手术那天,老人硬是不让家人告诉近在天津的周华,“不要因为我影响他的工作。”这位新四军老战士,一位老革命,就是以他这样的言行影响、教育着周华。
  2005年,周华调到常州办事处不久,父亲的病情恶化,癌细胞已经扩散,并在腿部形成骨癌。得知这个消息,周华心急如焚,恨不得插上翅膀,立刻飞到父亲身边,尽一份做儿子的孝心。可是他刚到办事处,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实在离不开。只好让病情渐趋稳定的爱人多去看望。可每次李莉去探望,父亲总是让她转告周华:自己有他妈和妹妹照顾,不要挂念,安心工作。
  2006年6月,伴随病情的恶化,肿瘤处的疼痛也不断加剧,为了减轻老人的痛苦,医生手术锯掉了那条病腿。国庆节假期,周华回家看到父亲那条空荡荡的裤腿和消瘦得近乎陌生的脸庞,伤心得泪流满面。可父亲却劝他说:“腿锯了好,不疼了。”
  假期一过,周华又忍痛返回了单位。回到常州没几天,就接到通知,国税局要对常州办事处进行全面检查。这次检查意义重大:税务部门将根据检查情况,就是否继续给予中再生公司优惠政策进行重新评估,这对中再生公司无疑是关系行业政策和企业发展的一次严峻考验!周华作为一线领导,更是难以脱身。
  可就在这时,周华父亲的病情恶化,剧烈的疼痛不断袭来,只有打杜冷丁才能缓解,并很快转入病危。父亲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最后里程。
  接到父亲病危的电话,周华犹豫了。他知道,只要他说出实情,大家都能理解,都会让他赶紧回去。可他心里更清楚,税务检查正在紧张进行,作为办事处的主要负责人,只有他对各方面的情况最熟悉,没有人可以替代他,此时无论如何是不能离开的。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毅然选择了留下。他强忍着内心的悲痛,硬是没将父亲病危的消息告诉任何人。
  可是,周华的父亲,这位革命了一辈子的老战士,一位自始至终要求周华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老革命,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终于无法割舍对亲情的眷恋。他告诉儿媳:“打个电话,让周华回来吧。”
  老人不知道,电话早已打过了,却是周华实在离不开。
  最后几天,老人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时总是问:“周华呢,周华怎么还没回来?”李莉和家人就说:“周华已经上飞机了,就快到了,快了。”
  弥留之际,老人多想最后再看一眼自己的亲骨肉,再叮嘱一句话,再握一握自己唯一的儿子的手,在亲人的陪护下安心地离去……。可是,老人最终还是带着失望和遗憾走了。
  国税局的检查终于结束了,他们不论抽查哪批货,都能查到货物的来源和流向,都有原始的记账凭证,都能从两个方向进行核对验证。
  检查通过了!大家无不欢欣鼓舞。而周华此时却含着眼泪告诉大家:我要回家给父亲送葬。大家惊呆了。
  很长一段时间,周华的母亲都难以解开这个心结:“你爸临终前想见你最后一面都没见上啊!”
  在公司的年终总结大会上,管爱国总经理说起此事,不禁潸然泪下:“如果我们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能象周华同志那样,我们还有什么奇迹创造不出来呢!”
  是金子,放在哪里都闪光
  周华,是在解放军这座大熔炉里锤炼了18年的一块好钢。18年的军旅生涯,他当过班长、排长、副连长、营教导员、技术9级的师技术部助理员,他参加过氢弹试验等重大军事任务,荣立过三等功,曾被评为“学雷锋先进标兵”。
  身为副团职中校军官的周华,转业来到原商业部机关之后不久,在国家机构改革中,又被分配到中国再生资源开发公司当了一名普通的业务员。从此,他在再生资源行业一干就是14年。14年里,领导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哪里需要哪里去,不论有多难,不管有多苦,他就像一个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挥作用。
  1998年初,公司安排周华和一位同事去山东临沂收购废钢。这是周华他们完全不了解的一个新领域,不同用途、不同工艺轧制的钢材,所废弃的边角料和残旧品,在品质上有着天然的差异,价格自然大不相同,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在人生地不熟的地区开展业务,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行情不明,难以取得合作方的信任;他们既要收货,又要发货,还要送货,两头加中间,样样都得管,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蒙受经济损失。但这些困难丝毫没有动摇他们完成任务的决心,他们坚持在干中学,先当学生,再谈业务;奉献真诚,赢得信任;风餐露宿,不辞辛苦。
  一次,他们将一批收上来的废钢发运至上海宝钢。周华在临沂办完铁路发运手续,就带着一卷煎饼乘汽车从临沂去上海,因途中饮用了不洁自来水,突患痢疾,上吐下泻。长途车走一段路就不得不停下来让周华下车“方便”,好不容易到了新沂县城,长途车便将周华送到了县医院。经过一天的输液治疗,周华感觉好了一些,第二天又继续上路赶到了宝钢。等他回到临沂,原本高大健壮的身体瘦了一圈,令同事大吃一惊。
  就这样,周华往返于临沂和上海之间,一干就是三个多月,一举打开了山东临沂地区市场,为中再生公司在山东拓展业务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桥头堡。
  1999年5月,中再生公司决定扩大废铜加工业务。为满足急需,公司决定组织人员直接到土法冶炼炉较多、废铜量较大的河北保定去收铜,领导再次挑选了周华。
  为了方便收购和节省开支,周华一行五人住到了一位老乡家里。老乡为两个女同志腾出了一间厢房,而让周华和另外两个男同志住在一间暂时闲置的粮库里。打开房门,一股霉臭味扑面而来。进到里面,地上老鼠乱窜,墙上蝎子乱爬,空中蛛网纵横……。粮库后面又是一个养了上千只鸡的养鸡场,气味令人窒息。周华二话没说,拿起扫帚就打扫起来。在周华的带动下,屋子打扫干净了。他们支起三张床,家就算安顿好了。又在院子里垒了个灶台,借了老乡一口大锅,吃饭问题就可以自力更生解决了。
  时值盛夏,白天苍蝇嗡嗡撞头,晚上蚊子紧追不舍,吃,吃不好,睡,睡不着,而周华却总是捡重活干,主动忙着为大家服务,做饭的活基本他都包了,高温酷暑加上大火烘烤,周华汗流浃背、挥汗如雨。为防止中暑,只能光着膀子、穿着大裤衩子;为防止汗水落进锅里,周华又在头上扎着毛巾。老乡看着心疼地说:“你们真不容易啊。”可周华却乐呵呵地说:“比起我们当兵那时候的艰苦,这算不了什么。”
  5个多月时间,周华他们收购了近千吨废铜,满足了公司废铜加工业务急需,同时也开辟了新的业务根据地。
  2000年,中再生公司所属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由于管理等多方面原因,业务萎缩,只能靠房租收入勉强维持生存。公司领导决定调整其领导班子,任命了新所长,周华任所长助理,一起赴该所扭转被动局面。
  他们到任后发现,该所的问题远比他们了解到的情况还要严重而复杂得多。面对困难局面,周华协助所长,以宽容的胸怀、真诚的姿态、务实的工作,很快赢得了职工的信任,工作渐渐打开了局面。通过对管理体制的调整,实行定岗、定责、定指标,工资奖金与经营业绩挂钩等改革举措,大大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为从根本上改变再生所的经营状况,所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利用现有土地,引进资金进行项目运作,盘活土地资源。并专门成立了项目组,周华参与了项目组的工作。为了保证研究所的利益,周华他们向合作方提出了近乎“苛刻”的合作条件,凭着一股子韧劲,用了半年多的时间,终于和一家集团公司签署了合作项目协议。2004年11月28日,合作项目建成开业,再生所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周华知道,作为研究所,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业务,才能保持长期的发展优势。而再生资源行业需求量最大、影响面最广的就是信息资源,如果能够依托供销合作社系统,把各地各类再生资源的供求及价格信息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将会对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产生重大影响。为此,他向所长建议开设再生资源网站。得到所长赞同后,周华自告奋勇,承担起了这项任务。
  网站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周华在这方面又是个外行,一切都需要从头学起。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他急用先学,参加了 “网络工程建设”和“计算机维修”短训班学习,平时抓紧一切点滴时间进行自学,他硬是用那股子“狠劲、韧劲和拼劲”将这块硬骨头给啃了下来。
  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网站建设的资金,周华采用了“借船出海”的办法,先后与20多家网站商谈过合作事宜,并最终与国内一家知名IT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中国再生资源信息网”的建成开通,为全国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搭建了一个信息平台,为全国再生资源企业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信息通道,也为再生所的业务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使再生所成为引导全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壮大的一个神经枢纽。
  经过四年的奋斗,天津再生所在新的领导班子带领下,打开了全新的工作局面,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就在这之后不久,一个电话再次改变了周华的人生轨迹。中再生公司为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目标,决定在江苏常州建立全国最大规模。最为规范的再生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产业基地,选择建立这个基地的带头人,无疑成为基地建设成功与否最为关键的因素。公司领导班子经过认真研究,一致认为,只有周华才能担此重任。公司领导宣布周华调任常州办事处主任的决定后,问他有什么想法和困难。他还是和过去一样,“没有困难,服从领导决定”。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再生所一下子炸了锅。所长急了,职工群众急了。“这日子刚好,怎么就调人走啊”,“人家都是越调越近,周华怎么就越调越远”,“再生所需要周华啊”,“咱们联名向公司领导反映,不让周华走”。所长甚至说,“我去跟公司领导好好谈谈,你家有那么多困难,还是换别人去吧。”……。周华却说:“不好吧,领导都定了,我还是去吧。”说完,终于压抑不住自己对再生所的这份感情,两行热泪夺眶而出,周围的同事无不跟着落泪。
  从感情上讲,周华留恋这片倾注了自己几年心血的天地,留恋在创业打拼中与同事建立起来的真挚情谊,留恋这个已经步入正轨的事业和熟悉的环境。
  这就是周华,朴素的感情里彰显着人格的高大。
  不言止,勇写行业新篇章
  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供销合作社传统的再生资源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链条中,中再生公司作为中间环节,一头连着收废网点,一头连着利废企业。来到常州,周华很快发现,要将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点多、面广、线长、散乱的现状,整合转化形成规模效益,管好、管住大进大出的废旧物资难度非常大。特别是要建立起一个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坚持依法诚信经营,打造中再生公司品牌,更是不容易。
  周华临危受命之时,正值常州办事处上下人心惶惶之际。周华知难而进,到常州的第一件事,就是抓管理,建制度,规范经营行为。他首先从整顿货场秩序入手。要求辖区内各个货场的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从整顿环境卫生开始,做到“收破烂”的地方不破、不乱。规定货场每天要做两次清扫、两次洒水,货物分类堆放、码放齐整,保证场区干净卫生、员工衣着整洁精神。
  在货场内堆放的物资中,废旧铜、镍等贵重金属价值很高,偷盗事件时常发生。为此,周华要求各货场将贵重金属入库存放,专人保管。同时,加高围墙,在围墙上安装铁丝网。晚上,安排值班人员,加强巡逻和警戒,从此再没有发生贵重废旧物资被盗事件。
  周华还组织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并把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贴在各自岗位的墙上,不仅让工作人员抬头就能看见,也让送货员能够看到,及时进行监督。
  送货员首先感受到了货场的种种变化。以前院内又脏又乱,车掉头都费劲,车胎被扎是常事。可仅仅几天就变样了:场内整洁,各类物资分区堆放、井井有条,货场工作人员也变得有礼貌了。送货员受到感染,也自觉听从调度,物资堆卸井然有序。
  在整顿货场秩序的基础上,周华开始在抓规范管理上下功夫。大力推行具有公司自身特色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票据流”各自封闭运行、数据双向验证、岗位相互制约、责任界定明晰的管理模式。办事处监管辖区货场,货场负责货物进出周转和向中再生公司总部网络实时发布货物进出信息,中再生公司派驻利废企业的人员负责查收货物并向总公司反馈收货信息,公司总部经核对货物数据后向货场拨付资金;利废企业只与中再生公司签订协议并结算,销售发票由公司总部统一开具。这一管理模式,在公司总部、办事处、货场、利废企业、送货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分工明确、相互制衡的制约机制,把发生问题的风险降至最低,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虚开增值税发票等违法行为,保证了各项业务都能依法健康运行。
  在强化管理、做强自身的同时,周华积极拓展市场,着力在“两头延伸”上下功夫,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所谓两头,一头是利废企业,一头是中型废旧物资收购网点。在向利废企业延伸方面,周华坚持把合作方必须依法经营作为合作条件,他要求有意合作的企业必须提供财务报表等相关资料,以便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规模、纳税、盈亏、用废量等信息。用废少、信誉差的企业,一律不予合作。
  常州一家私营钢厂找到周华要求合作,周华经考察发现这个厂规模虽大,但交税却不多,与经营规模不相称,和中再生公司的合作要求不相符,就断然拒绝与其合作。这个老板不甘心,又找了很多关系,甚至找到了有关部门的人为他说情,但都被周华拒绝了。
  合作企业想过周华这一关难,而过了关之后,却不等于万事大吉,还必须接受周华经常性的突击检查。每次检查,周华都不打招呼,悄悄到厂后直接扎到车间,查看用废情况;向该厂的用户询问企业信誉情况;查看驻厂员的收货登记情况。发现问题苗头,周华会立即指出,限期改正。一旦发现严重问题,立即终止合作。
  时间长了,厂家和客户慢慢摸到了周华的“脾气”,那就是必须依法办事,诚信经营,别想找什么捷径。
  在向收购网点延伸方面,周华首先从改造和建设送货队伍抓起。刚开始,给常州办事处送货的队伍构成复杂,人员极不稳定,送货的数量和品质也无法保证,最为严重的是如果发现在货品中夹杂有违禁和盗抢物资,也无从查清来源。为了整顿并稳定供货队伍,周华开始对收购网点进行遴选,只有具备一定规模和信誉的收购网点,才能给常州办事处各货场送货。周华将这些人集中起来,先进行培训,讲授业务知识,强化法律意识,他要把这些走街串巷、闲散惯了的“游击队”改造成“正规军”。培训合格后,正式聘为中再生公司的收购员。在为收购员颁发聘书的同时,还和他们签订责任书,除了要求他们按照公司的要求保质保量供货外,必须保证做到依法经营,发生问题要承担法律责任。
  这还不够,为了保证供货质量,周华要求对收购员送来的每一批货物,货场都要将货品名称、数量、品位、收货日期等货物信息,以及收购员姓名、身份证号码、运货车牌号等个人信息进行详细登记,由收购员确认后签字,并将相关信息录入电脑。这些信息可实时传送到办事处和中再生公司总部,周华在他的办公室就可以随时了解各货场的货物进出情况,经与中再生公司聘用的驻厂员上报的收货信息相比对,物流链就形成了多点双向信息验证的封闭运行模式。如果发现货物有问题,都能查到源头,谁也别想在这其中做手脚。
  高门槛、高淘汰率保证了合作的高质量,但却影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形成规模经营,怎么办?周华用了一个“笨”办法,那就是“跑”!只要有一点空闲,周华就会下去“跑”。周华每个月的行车里程都在5000公里以上,他跑遍了江苏的主要地区,浙江、山东、安徽、上海等周边省市也都经常出现他的身影,和周华谈过合作事宜的利废企业和货场多达150余家。
  常州办事处在周华的带领下,经营业绩实现了快速增长。与周华上任前的2004年相比,经营规模增长了5倍,实现利润占公司总利润的1/4,名列中再生公司各地办事处之首。
  守清廉,永葆党员真本色
  在周华的日记里,有这样两句醒目的格言:
  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周华说,上一句,是他告诫自己如何做人的;下一句,是他告诫自己如何做事的。
  来到常州,周华才知道,他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因为诱惑太多,权力太大,谋私太容易。大量的现金交易,特别是销售发票可以抵扣成本的特性,使一些不法商人为搞到发票不惜采取行贿等各种手段,稍有不慎,不仅会毁掉个人,也会毁掉整个公司。
  周华说:“如果我们是真的想做到公正廉明,而不是摆摆样子,做给别人看,那就把自己放到一个机制里去,靠制度来约束自己。”周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坚持把决策监督和具体执行分开,他自己只负责决策,不管理具体业务;只负责审查预算,不审批开支经费;只负责合作企业的资格审查,不签署具体经营合同。日常经营活动由各货场独立开展,周华只负责监管审查。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管权的分离,明晰了各项经营活动的权力和责任,增强了经营者的责任意识,提高了监管者的控制能力。
  周华认为,要做到廉洁,就必须重视小节。周华平时非常忙碌,手机的通话费用很高,常州货场经营部经理要给周华报销手机费,可周华认为,工资里已经有了手机通讯费这一项,不能再报销这项费用。
  他到利废企业考察从不在企业吃饭。有的老板说:合作归合作,吃饭归吃饭,两回事,就算交个朋友,增进一下感情。可周华清楚:这一“增进感情”,说话的口气就不硬了。所以,每次他都是以各种理由婉言谢绝。
  即便如此,还是经常有人不断试探周华,爱唱歌吗?爱打牌吗?……凡此种种,试图打开缺口。对此,周华一概以“不会”、“不喜欢”对之。有人不解,问周华有什么爱好和习惯。周华说:“爱看书,早上跑步,晚上散步。”周华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这样,简单而健康。
  了解周华的人都知道,他是个热心肠。对于信守合同、依法经营的合作企业,他总是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方便。由于废旧物资市场价格变化莫测,为了使合作双方都尽量减少损失,公司与合作企业的合同后来改为一月一签。为了不给合作企业带来麻烦,周华就每月主动上门服务,深受企业的欢迎。
  每年春节过后,周华总要从北京带回“全聚德烤鸭”、“六必居酱菜”去合作企业走访。既避免了春节前你来我往、吃喝宴请的俗套,又体现了对合作企业的关心和情谊,使合作企业深受感动。
  日子一久,那些私企老板们从认为周华“琢磨不透”、不可理解,到由衷地佩服、信赖。这是企业间实现真诚合作并促使常州办事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无形动力。
  这就是周华,不为纷杂浮躁的尘世所惑,保留着那份超脱的平静。
  周华是平凡的,至今他仍在平凡的岗位做着平凡的工作;周华是不平凡的,他以永不言止的执着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他用奉献、拼搏和清廉,展现着新时代供销合作社人的风采。